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做科研做的是“长线投资”

    作者:王晓晨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6日 12版)

        王晓晨(左一)

      【观察者】

      王晓晨,80后青年学者,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硼催化化学,首届科学探索奖“化学新材料”领域获奖人。

      在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先生说:“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生有两个最困难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做研究生的时候,第二个时期,是拿到博士学位以后五年到十年,这期间要选择一个领域,要在这个领域里头做出一番成绩,是一个新的挑战。我认为,杨振宁先生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研究生时期能否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是青年学子毕业后能否继续科研事业的先决条件,这个阶段将完成一轮非常严格的筛选,只有少数人能够脱颖而出。学生需要具备过硬的科研能力和踏实刻苦的学术韧劲,很重要的是要选好导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跟随相关领域的学术导师做学问,是最好的选择。学生能从导师身上学习到诸多经验,导师的言传身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建立科研品位,开阔眼界并树立远大目标,为毕业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在学术机构获得职位并开始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第二个困难时期。青年科技工作者此时面临着角色转换的难题,他们由学生转变为老师,把握科研方向、带队伍、处理同事关系等方面都将面临挑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其中,选择研究方向和内容对于科研生涯最为重要。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起步阶段基本都会面临研究生数量少、经费不足等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判断各个课题的意义和发展空间,再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少数课题上,才有可能在考核期内产出一些重要成果,争取后续科研经费资助。如果长时间没有科研成果,随时会面临科研生涯的结束。课题选择的容错率并不高,青年在起步阶段承受着较大压力。

      在选择课题时应该首先分析科学价值,着眼未来做“长线投资”,选择潜在意义重大、可探索空间广阔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还要选好切入点,从相对简单的起点出发,积累一定基础和成果后再逐渐深入探索。由于起步阶段的资源有限、竞争力不足,应尽量避免热门领域和方向,才更有可能做出辨识度高、原创性好的科研成果。而且,研究方向的热门和冷门在不断变化,青年科技工作者应该有把冷门做成热门的勇气和决心,才能站在时代的潮头。

      就我从事的基础科学研究来说,它在现实中离社会大众比较远,甚至不是细分领域的同行也不能完全理解。如果简单使用“投入—产出”模型去权衡,很难做出真正有意义的前沿探索。基础科学研究可以分成上游和下游,上游离产业较远,主要探索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回答哲学问题,下游离产业较近,将科研成果向应用端发展,可以直接创造经济价值。无论上游下游,都有价值。

      近年来,党和国家倡导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破四唯”,就是希望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内容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各个学科从上游到下游均衡发展,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探索基础科学领域、投身原创性研究,避免研究内容同质化。这正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历史机遇期,需要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个人选择融入国家政策导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研究范式,在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珍惜时间、把握自己、拥抱未来。

      (作者:王晓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