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一汪碧水见证厦门发展方式之变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6日 10版)

      筼筜湖就像一条飘带,几乎横贯了整个厦门,湖中央的小岛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镶嵌在筼筜湖中。在布满鲜花、绿树、青草、曲径的筼筜湖畔漫步,海风拂面,波光潋滟,一群群白鹭从筼筜湖中心的小岛飞上天空,澄澈的湖水倒映着白鹭那优雅柔美的身姿,与流连忘返的市民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30多年来,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遵循“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筼筜湖生态修复治理方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如今,筼筜湖生态环境优美,被誉为城市生态会客厅,已成为厦门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筼筜湖一汪碧水,浓缩着厦门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之变,是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如今厦门空气质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生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先后获评首批国家低碳城市建设试点、“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创新治理手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1988年以来,厦门市人大先后修订颁布多部法规,2020年5月1日修编的《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正式施行,为治理筼筜湖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如今,筼筜湖第五轮综合治理也正在有序推进中——实施源头雨污分流改造,努力实现“雨天污水不入湖”目标;开展15年来最大规模的清淤,探索常态化清理机制;建设第二排涝泵站,让水体循环动力更足……可以预见的是,筼筜湖的水将越来越清,景将越来越美。

      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厦门十分注重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机制:率先在全国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保目标责任、污染防治攻坚成效“三合一”考核,考核范围、对象、周期全覆盖,考核体系更严格完整,考核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夯实了生态环保政治责任,真正打造出绿色发展“指挥棒”。

      走在翔安新店镇吕塘社区林边池塘,水鸟在上空盘旋,周边不时有居民带着孩童散步嬉戏。作为林边村1000多名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水点,这个池塘以前是蚊蝇滋生的黑臭水体。林边池塘的华丽转身,源于翔安区将河长制工作持续向村级推进,把“河长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创新融入小微水体整治。

      在河长、湖长们的带领下,厦门的小流域治理手段不断创新,集美区后溪、许溪的“末端截流”治理,由政府购买服务,实现河道养护市场化,还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同安区在全流域治理基础上,全力建设安全生态水系;海沧区过芸溪在流域治理过程中打造滨水游憩系统和美丽乡村景观带,都成为厦门治水最生动的注解和写照。

      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让厦门在福建省率先完成水系生态蓝线保护范围划定。

    强化系统观念,打造“山青、水绿、湾蓝、廊碧”生态景观

      近日,《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发布。根据《专项规划》,厦门近期将实施青山、绿水、蓝湾、碧廊等四大计划,策划生成36个项目,着力打造“山青、水绿、湾蓝、廊碧”的生态景观。

      据悉,《专项规划》由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厦门市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以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主要任务、近期实施计划、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等。

      针对海洋资源与环境存在的问题,厦门市委市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起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规范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1994年起,厦门在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海事组织、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与管理项目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始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厦门立足当地实际,探索出“立法先行、集中协调、科技支撑、综合执法、公众参与”的海岸带综合管理模式。

      按照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从陆源、溪流、海域,对点源、面源、移动源开展多维度治理的思路,厦门湾水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以来,厦门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每年都有提升。海岸带整治为厦门环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海洋生态整治修复为厦门改善海域环境提供了坚实基础,有力助推海洋经济快速集约发展。

    坚持源头推进,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不久前,新景中心写字楼的企业工作人员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为了让企业工作人员不再使用一次性餐具,厦门新景风华物业有限公司专门购买了1000套不锈钢餐具,上门分发给各企业单位。

      厦门新景风华物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志坚介绍,新景中心写字楼共有3座,常点外卖的人群在1000人左右,为此公司专门购置餐具,每套餐具还配备了筷子、汤匙和叉子,鼓励点外卖人群在下单时选择“无须餐具”,目的是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从10月25日起,他们安排人员在一楼大堂劝导,不让一次性餐具“上楼”,并将不锈钢餐具送给有需要的人,通过行动逐步落实“天天减筷”。据了解,嘉莲街道还采取街道宣传、平台引导、企业把关和社区督导的方式,在写字楼、医院、工厂、工地和学校等地张贴海报、分发册页、发放礼品、组织活动,让“对一次性餐具说不”的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的深入开展,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推进垃圾减量化已经成为厦门越来越多市民的共识,逐渐成为城市文明新时尚。

      近年来,厦门市坚持源头治理,大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统筹谋划一批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如今,“清澈的水”“清新的蓝”“怡人的绿”“醉人的美”已成为厦门恒久的骄傲和城市的标志。

      (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