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用天空美丽弧线礼赞祖国

    讲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烟台大学教授 温俊峰

    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2日 16版)

      【党员讲述】 

      我是一名有着68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员,一辈子研究航空发动机。每当从电视画面里看到咱们国家自主研制的歼击机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划出美丽的弧线时,我总会感到心底涌动着一阵阵骄傲与幸福。

      10年前,党的90岁华诞之际,我在老伴儿张秀钏的陪同下来到学校缴纳了一笔党费,把自己积攒的10万元存款交给了党组织。因为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党的深厚感情,交特殊党费就是对党谢恩。

      回想我这一辈子,每个重要节点都和国家发展息息相关,都离不开敬爱的党。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那时,我正在清华大学航空系求学,当得知一批又一批志愿军战士入朝参战时,我的心里激动不已。学校里组织了很多这方面的宣讲和活动,我也曾登台发言,激情澎湃。那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知识学好、用好,让国家富强起来,没人再敢欺负咱!后来,我在同学的介绍下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53年6月30日,我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到了1967年,我已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多年。那时国家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并且在贵州建设了生产歼击机和教练机的三线航空基地。我没多想,就申请到贵州工作,因为在那里可以更好地释放我的光和热。我的申请被批准了,基地设计室也在山沟沟里落户了。我们白天和大伙儿一起忙设计,晚上就到工地建宿舍、修马路、安设备,大家争分夺秒地忙活着,真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后来,厂房建好了,生产开始了,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来了,我们的干劲儿更足了。

      在那段日子里,我和同事们一起解决了很多重大技术问题,为后来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997年,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以说,我与团队在科研领域迈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和国家提供的强大支撑,我们永远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说起我的生活,似乎有些“落伍”了。我还住在20多年前学校分配的房子里,用着几十年前的老家具。有熟人曾问我:这多年前做的衣服都洗褪色了,领子也磨破了,裤子还缝缝补补,怎么还穿着呢?我告诉他:“这些用惯了的东西,就像我的老朋友,让人想起过去的日子,我舍不得丢。”

      这些年我还攒钱资助过大学生,给灾区捐过款。有力气、有能力,总还是要做些有价值的事。我想说一句心里话:希望挑大梁的年轻人能研制出更好的新型航空发动机。祝咱中国的航空事业蒸蒸日上,祝福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越来越好!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陈之殷、张国圣、赵秋丽、冯帆、张锐、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于北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