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没点奥数功底都不配过“双11”吗

    作者:钟超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0日 02版)

        更多视频评论请扫描二维码

      【光明时评】 

      “双11”临近,电商企业的大促活动早已全网铺开。跨店满减、店铺优惠、预付定金优惠、膨胀金、加购指定商品优惠、收藏店铺优惠、会员特惠……商家的促销规则花样翻新,不少消费者拿根笔算了半天,终于总结出一个优惠三块五毛的最优领券策略。让人直呼“没点奥数功底都不配过‘双11’”。

      名目繁多的价格优惠,层出不穷的促销方案,已经成了消费者的“烧脑游戏”,但消费者算来算去,到最后往往也得不到多少真金实银的优惠。

      老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这些复杂的促销规则,毫无疑问都是商家反复斟酌测算后的结果,它背后是商家和平台赚取最大化利润的商业考量。如分享获得优惠券是为了增加平台活跃用户,收藏店铺优惠是为了增强用户黏性,定金加尾款的设计则既可减少消费者冲动消费导致的退货行为,又可以科学统筹配货方案,提高物流配送效率等。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电子商务在中国早已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电商“蓝海”变“红海”,激烈的竞争摊薄了电商企业的利润,像当初那样以价格大促换销量大增的“跑马圈地”式打法难以为继,平台和商家都开始寻求在新环境下的生存之道。正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电商企业才在产品、价格、促销等策略上费尽心机,力图既保障企业利润,又满足消费者“薅羊毛”“贪小便宜”的心理。由是,前述花样迭出绕晕消费者的促销手段就越来越多了。

      应该说,作为一种纯市场行为,电商企业在法律许可的范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无可厚非,通过创新价格政策和营销手段实现营利也在经营自由的范围内。但如果其精心设计的促销行为是为“踩线”,并由此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那就应当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惩戒。此前早有媒体报道,商家在促销活动之前上调商品价格,到促销当天再降价,搞所谓名义上的“大折扣”“大优惠”,此举即涉嫌价格欺诈。此外,“双11”促销期间,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绝,违法广告时有出现,直播虚假营销问题凸显,头部平台强迫商家“二选一”,等等,都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维护消费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电子商务的市场秩序。

      在电商红红火火的今天,“双11”已经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的一个标杆,近年来每每刷新平台历史纪录的成交额,代表了中国市场蓬勃旺盛的购买力,也为电商平台企业注入了澎湃的发展动能。规范是发展的前提,不管是电商企业,还是平台巨头,都应当自觉维护整个行业的良好生态,珍视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可和信任。如果一味耍小聪明,不尊重消费者,甚至“套路”消费者以追求非法利润,那么迟早要在电子商务的赛道上“翻车”。

      (作者:钟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