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古老的音乐,年轻人也喜欢

    作者:刘洁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0日 15版)

        电影《百鸟朝凤》剧照 资料图片

      【文艺观潮】 

      传统音乐包括器乐、民歌、曲艺及戏曲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近年来,随着国学热在中国日益升温,传统音乐通过各种影视作品呈现在公众面前,以丰富的形态、独特的韵味掀起人们对传统艺术寻根探源的热潮。《闪光少女》《国乐大典》等影视剧、综艺节目成功出圈,受到年轻观众追捧。bilibili视频平台用户“古琴诊所”的粉丝数达68.3万,其代表性作品《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播放量272.2万,点赞数18.5万。无论是影视剧对传统音乐的创新性应用,还是综艺节目全方位策划的跨界展示,抑或是短视频对传统音乐知识的普及介绍,影视节目通过融合传播激发了传统音乐的新活力,使其热度攀升、粉丝数倍增,传统音乐保护、传承与创新的相关话题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展现了空前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借曲造境”到“音影合一”,传统音乐借助影视剧讲好中国故事

      在中国影视探求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过程中,传统音乐因其独特的文化标识性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影视剧是视听综合艺术,除了视觉系统追求意境层面的中国风之外,音乐成为听觉系统中展现民族性、地域性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传统音乐在影视剧中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无论是主题曲,还是背景音乐都大量采用中国乐器演奏,甚至选择原汁原味的古曲或具有浓郁古典风格的音乐,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为中国故事的讲述增添了中国味道。借由影视剧的大众影响力,传统音乐的当代复兴也找到了新渠道。以古琴为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大众熟知认可,与影视创作传播密不可分。较早出现古琴形象的电影《知音》,以主人公弹奏古曲《潇湘水云》表达蔡锷、小凤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浪漫情怀;影片《英雄》中古琴与武术的交融,声音与视觉的演绎,充分彰显古琴音乐的独特韵味;电影《影》中,以古琴为主调、富有神秘色彩的音乐与水墨画般意象的营造相得益彰,将悠远深邃的中国故事呈现得大气磅礴。这些电影从最初的“借曲造境”到“音影合一”形成整体性建构,完成了传统音乐的时代转换,赋予传统音乐新的阐释空间。

      直接以传统音乐为主题内容的影视作品也备受关注。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故事的一个切口,外来西洋乐的冲击、传统音乐的当下困境不仅关乎音乐本身,它也提供了与世界、与历史、与当下对话的场景,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因此,围绕中国传统音乐发生的故事,不仅能展示传统音乐的魅力,更具有释读文化传承、时代变迁、世事人心的多种可能。电影《百鸟朝凤》通过主人公唢呐高手焦三爷和徒弟的故事,聚焦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境遇。如果说《百鸟朝凤》主要着眼于“守”,那么融入二次元概念的电影《闪光少女》及根据其改编的电视剧则重在“创”。故事用青春激活古老,让传统民乐在与西洋乐的“对决”中逆袭而上,与现代社会文化潮流同频共振,为国乐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做出有益尝试。

    从化古为今到古今融合,综艺节目推动传统音乐的破圈传播

      综艺节目具有先天的娱乐属性,在公众文化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较而言,传统音乐主要传播于特定粉丝群,属于小众艺术。近年来,创作者将两者结合,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全能星战》《中国之星》等改变以往仅把传统音乐作为节目注脚或背景的模式,将其作为节目核心要素、主体内容予以深耕,在赋予综艺节目独特的文化气质同时,也使小众艺术突破了原有信息圈层,传播并扩散到更广泛的大众群体。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当属对传统乐器、优秀传承人及其相关文化进行全方位、创新性呈现的《国乐大典》。从4K超高清电视技术到“舞台竞演+观演区实时观察+排练室自然记录”三大空间的多维视角,从真人实景元素扩展到“以人为核心”的故事性内容,节目在技术应用、节目形态、内容编排、叙事结构等多个维度实现了“视听新文本”的创造与转换,成功搭建了传统音乐与大众之间沟通的新渠道。显然,此类节目不只是综艺题材的开拓,更是从传统音乐形态到“新文本”的重造,其破圈传播的成功实践值得剖析。

      第一,对传统音乐内容进行现代化、时尚化转换。化古为今与传古启今是传统音乐现代性发展的方向,综艺节目如何实现音乐风格上的古今融合是节目成功的关键。例如《全能星战》中龚琳娜演唱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将高超的演唱技巧与现代感十足的编配融为一体,取得焕然一新的鉴赏效果。第二,用综艺的参与性激活传统音乐的欣赏性。《中国之星》中谭维维与华阴老腔传承人的合作,就是“民间音乐+现代摇滚”的重新组合。具有参与性的摇滚风格,改变了传统音乐静听默赏的形式,使审美效果也从感悟走向震颤。第三,以平台融合实现受众再生产。民间文化属性的传统音乐与大众文化属性的综艺节目可以实现文化维度的融合。一方面,综艺节目中的话题效应,能将普通受众引流为传统音乐的收视群体;另一方面,综艺节目的用户也能实现同步迁移,成为传统音乐的粉丝。例如,2020年播出的《明日之子乐团季》结合青少年亚文化元素,将冬不拉、马头琴、唢呐等传统乐器引入现代乐团,以更具活力的现代演绎方式,赢得了年轻乐迷的青睐,有效地实现了受众扩容与再生产。

    从普及教育到创新演绎,社交短视频激发传统音乐的美育功能

      随着5G时代到来,基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快速迈入视频社会化时代。在人人能拍、万物可播的媒介环境下,短视频已成为大众化的信息消费方式,其社交属性对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精神文化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传统音乐通过社交媒体的视听化传播,构建了基于关系链的交流平台,拓展了跨越地域、圈层的虚拟空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各种古风音乐短视频在网络上的流传,不仅提高了民乐在中国用户中的接受度,也让中国传统音乐在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换中凸显了其独特的文化优势,还让中国风席卷国外,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例如,中国民乐版的美国摇滚歌曲《加州旅馆》,在YouTube上获得超高的点击量,其中笙、扬琴、阮、二胡等乐器演奏展现了中国乐器独特的表现力,“异域”味道让外国观众叹为观止。

      用户主导内容和互动的社交短视频,创设了用户间相互展示、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为传统音乐的创新与演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能。一方面,活跃于自媒体平台的用户,为传统音乐注入流行因子,实现了传统音乐演绎的创造性转向。比如,自得琴社、雯琴初啼等用户发布的视频,用古筝、扬琴等传统乐器演奏流行音乐,以独特技法让熟悉的乐曲“陌生化”,重构视听意境空间。在一些视频网站上,唢呐赢得大量拥趸,不同的演奏者用唢呐演绎流行音乐,以多变的技巧将这一乐器惊人的表现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传统音乐普及性的短视频创作,以平易近人的技艺讲解,趣味化、情感化的叙事表达,引导受众了解音乐知识,学习演奏演唱技能。一些传统音乐领域的专家现身新媒体平台,授业解惑、分享经验,大众通过手机就能领略传统音乐的魅力。如电影《百鸟朝凤》唢呐乐曲的演奏者陈力宝,在快手直播间向粉丝传授唢呐技巧,在互动中展现唢呐文化的厚重精髓。短视频低门槛、移动化、社交化等媒介特征,在传统音乐辐射普通公众的过程中优势尽显。人们在耳濡目染中获得审美经验,传统音乐的社交媒体传播为推动公众审美素养提升做出了有益探索。

      多元媒介不仅拓宽了传统音乐的传播渠道与平台,也重塑了传统音乐的形态与面貌,推动了文化艺术领域的国潮风,引发了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思考与拥抱。年轻人的喜爱与加盟,使传统音乐的继承、创新、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并由此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作者:刘洁,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