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山东省博物馆的亚丑钺为啥“长”这样?青铜器名称那么复杂,如何给孩子们讲解?在最近央视热播的《中国国宝大会》上,中国第一位中小学博物馆专职教师申珅的精彩表现引发了观众热议。“有这样一位老师能给孩子们讲艺术史,真是孩子们的幸运。”有微博网友留言道。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多次提出打造“面向人人”的“大美育”。然而,师资的短板却制约着美育育人质量的提升。据了解,虽然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15年的59.9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77.8万人,美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也由2015年的6.5%提高到2020年的7.6%,但师资仍面临结构性缺乏,“一方面很多学校教师编制已经满了,但另一方面体育、美育的教师还是相对短缺。”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
那么,要满足“面向人人”的新美育育人目标,配备多少师资才算充足?如何多措并举破解中小学美育教师紧缺问题,并促进师资质量的提高?记者进行了采访。
一问:100位学生配多少专职美育教师才够
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美育课程,多少师资能满足要求?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江苏省教育厅巡视员李金泉表示,2014-2019年江苏省招聘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学科门类中小学美育教师,人数每年都在1000到1200人左右。2020年《意见》下发后,实际招聘了近1800人。“‘十四五’末,我省中小学美育教师要按照220∶1的生师比配齐配足美育教师,这个比例我们也是按照国家的相关文件要求提出的明确指标。”
记者注意到,在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中对优质均衡县区的评估标准里,对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量有明确标准:小学、初中均达到0.9人以上。
“如果按50人一个班,100人就是两个班,小学一星期音乐、美术课各两节,两个班共8节,一位教师带8节课肯定是足够的,可以达到‘优质均衡’,在师资配备上也是比较高的标准,完全可以满足开展教育教学以及课外活动的需要。”湖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二级主任科员张志敏表示。
但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美育中心执行主任杨梦婉持不同意见。“任何艺术门类的学习与素养的培育,最理想的状态是一对一的教学,这是艺术门类所有学科的学科特点与属性决定的。艺术学习中,技法与思想的学习应是并行的,只有学生在把握自身主体思想的基础上,加上扎实的技法,才能创作出好作品。例如学习八大山人,如果不理解其创作背景和中国文人画的思路,就不可能很好地接受其造型特质与笔墨用法,技法自然学不好,更不用提创作了。所以,教师的作用在于,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质,发挥教师的引领和育人的作用,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我想,不仅美术,音乐、书法等都是一样的。”
“我认为,结合现实条件,中小学美育较合理状态的生师比应为80∶1。为什么?其一,按照中小学自然班级的人数(1个班约40人),1位老师带两个班,从工作量、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上的角度来看是比较合适的;其二,以我的授课经验看,要保证在讲清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一些艺术实践的教学环节,如画一些速写、简单的电脑设计等,40人的课堂能够比较完整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果人数再多,会导致学生感知体验不完整,课堂效果会打折扣,相应的素养提升度也会弱一些。”杨梦婉补充道。
二问:乡村美育教师岗位“不愿意去”“留不住人”如何破解
“湖南美育师资的现状是,初中、高中还比较充足,小学缺,尤其是乡村小学。”张志敏提到,城乡发展不均衡造成乡村美育教师缺员是不少地区的问题。
要达到“100∶0.9”的师生比甚至更高标准,美育师资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如何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美育教师队伍?
内蒙古科右前旗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杨金辉表示,该旗美育教师基本来源于自治区内师范院校,包括内蒙古师范大学、本地及周边盟市(呼伦贝尔、兴安盟)的师范学院,还有部分来自东三省。“现在我们也在努力破解乡村学校如何留住人的问题,首先从政策上吸引特岗教师多干几年,或者事业编招考时提前约定多干几年,此外就是给予教师更多人文关怀。”
“近几年在湖南,一些重点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发展转变,长沙、株洲、永州等地还增设了师范院校,这些院校毕业生作为美育师资来源,数量是足够的,只是存在‘不愿意去’‘留不住人’的问题。”张志敏也有同感,一些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到农村。“所以还是要进一步增强岗位吸引力,如果男教师工资养不了家,女教师难以解决婚恋问题,现实问题自然会构成阻碍。”
“现在不少地方探索一位老师负责某个乡多个村小、多个教学点等做法,我认为教师‘包片’、‘县管校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对于教师城乡交流,湖南各地也采取了不同举措,如将去农村任教作为职称评聘的前提条件,但这毕竟是一时的,人都向往‘往高处走’,过段时间还是会通过各种方式调回城里。”张志敏说。
“其实,音乐、美术老师可以算‘特殊技能人才’,到哪里都能赚到钱。具体到湖南实际,基层美育教师来源主要是特岗教师,各地报送计划,每年组织一次考试,专科、本科,应届、往届,本省、外省都可以考,招录比1∶3或1∶2,但一开始没有编制,教满3年后可以考编。近几年,报考初中起点的公费师范生也很受青睐,这类学生中考分数线大多和重点高中分数线不相上下,可以说也吸引了初中毕业生中的优秀者,我想他们经过5年培养毕业后能为基层提供美育人才的新鲜血液。”张志敏介绍。
“我国美术院校每年培养的学生每年可能接近百万,师资来源可能不是问题,但是要把桥梁架起来,各级各类学校在招聘美育师资时,可以在编制、待遇、对口专业、学历等方面采取一定弹性办法,‘不拘一格降人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苏丹分析,在专业建设上,师范类、美术教育类专业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规模,甚至增长。“而对于美术学院在校学生,可能在大学一年级就能胜任基本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可以通过设置社会实践学分等方式,引导他们走向三四线城市乃至农村的美育课堂。”
三问:面向美育教学新要求,师资水平如何相应提升
记者注意到,“面向人人”的美育还对师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美育课不仅是“听听歌”“画幅画”,而要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并培养学生一两项艺术特长。这也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美育知识,还肩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特长的任务。
那么,以师范毕业生为主体的人才能否胜任新要求?
“要满足‘面向人人’的美育新要求,首先教师要对其所面对的学情有清晰的了解,比如学生的兴趣、学生所处年龄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心理需求和专业需求等等。其次,教师要能将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用合适的甚至创新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是理论,也是实践。从视觉艺术和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说,青绿山水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它的历史由来是什么?怎样欣赏中国的青绿山水?这个文化符号对当下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城乡建设理论而言有什么意义?我想,教师若能这样来激发学生用专业知识认识、解决社会问题的情感,是要花很多功夫的。”杨梦婉说。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与基础音乐教育脱节是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无法胜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尴尬局面。”在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声健看来,建设高水平、全国性的名师工作室联盟可以更好地为教师搭建职业成长平台,打破传统师徒简单“传帮带”模式对师资水平的制约。
“例如,浙江音乐学院就牵头成立了音乐名师工作室联盟。一方面,联盟所开展的音乐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本身就是音乐教育的‘活教材’,能够让大学生学习到课堂里不能接触到的音乐教学先进理念与实践做法;另一方面,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中小学音乐名师这一顶级师资吸收整合到高校教师队伍当中,有力充实和加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师资力量,并通过在音乐名师工作室建立高校学生教学见习实习基地、对口游学基地等,培养大学生的教育情怀与师德规范,提升大学生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育人能力。”郭声健分析。
“如何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让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有能力为中小学生提供艺术训练,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白谦慎表示,在综合类院校的艺术学科中,或许可以增加关于艺术教育的实习内容,甚至考虑在一些中小学设立常态化的教育实习基地。
“2020年,在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推出了公益教育项目‘游于艺中小学实物教学及推广计划’,项目以学院的师资力量做支撑,以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为基地平台,推行以文物或者艺术品实物作为教学样本的、文与物并重的实物教学模式,将高校专家的研究转化为课堂上的教学知识,通过师资培训、活动体验、学生研学、移动课堂等形式,培养教师利用博物馆实物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鉴赏实物水平、美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白谦慎介绍。
此外,课程时而被挤占,作为“小三门”存在感低也是基层美育教师难以充分发挥其能动性的原因。“关键是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为音乐、美术课在学校得不到重视,也会时而被挤占,有的教师就会兼职,甚至有的借调到教育局。所以一是要开齐开足课,二是要保障待遇,比如在计工作量、评优评先、当班主任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倾斜,拓宽其上升通道,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张志敏分析。
“艺术院系毕业生、相关专业师范类毕业生从事美育教师工作,对他们来说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当下,国家层面重视美育,并深化推行‘双减’政策,艺术科目要逐步纳入中考中,所以艺术科目作为‘小三门’、教师‘低存在感’的现状,相信会逐步得到改善。此外,为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价值感,还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思政培训,让教师真正将育人、专业、思政结合起来,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杨梦婉表示。
(本报记者 周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