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8日 星期一

    传承革命信仰 传播中国声音

    ——记“七一勋章”获得者、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瞿独伊

    作者:本报记者 王雯静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8日 09版)

      “中国共产党一百岁了,我也一百岁了!”在第二十二个中国记者节到来前夕,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

      这位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老人,是第一个向世界播报新中国成立喜讯的记者,也是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在今年“七一勋章”29位获得者中,瞿独伊是唯一的新闻界人士。

    生于革命、长于革命的信仰传承

      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召开。瞿独伊随母亲冒险掩护代表们通过边境,赴莫斯科参加会议。“那时候我才六岁,我也不懂六大是什么,就是觉得共产党是为人民做好事的。”瞿独伊回忆。

      革命的种子,在年幼的瞿独伊心中种下。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唱着《国际歌》,从容不迫走向刑场,慷慨就义。14岁的瞿独伊从《共青团真理报》上得悉噩耗,一度哭到晕厥。

      1942年,瞿独伊与母亲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扣押囚禁。敌人审讯时盯上了年纪尚小的瞿独伊:“你还拥护共产党、替她辩护吗?你需要考虑现在是生死两条路。”

      瞿独伊回答:“我始终信仰共产主义,不用考虑,我已经谈过,共产党是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的,我就是要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而奋斗,死了也是光荣的。”

      “死了也是光荣的”,生于革命,长于革命,这是年轻的瞿独伊面对生死威胁时的铿锵回答,也是对父亲、对战友的传承呼应。

      1946年集体获救抵达延安后,瞿独伊与其他3名获救战友一起宣誓入党。“我自己入共产党的时候,就更深刻地理解,觉得我要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瞿独伊说。

    新中国面向世界的最早亲历者、记录者

      瞿秋白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曾有过一段不平凡的报人生涯,与女儿瞿独伊的职业生涯有着惊人的契合。

      1920年,瞿秋白作为《晨报》特派记者,远赴苏俄采访。怀着“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抱负,瞿秋白认真考察十月革命后苏俄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亲见亲闻向中国人民系统介绍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创时的蓬勃景象。

      “小小的蓓蕾,含孕着几多生命。陈旧的死灰,几乎不淹没光明。”瞿秋白1929年给女儿的小诗中这样写道。

      1949年10月1日,瞿独伊作为俄语播音员,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了有关开国大典的报道和毛泽东的讲话。瞿独伊说:“能够向全世界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觉得很光荣。”

      1950年3月,瞿独伊与丈夫李何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批驻外记者,到莫斯科建立新华社记者站。除了外交官,他们是当时最早一批代表新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是新中国面向世界的最早亲历者和记录者。

      在莫斯科期间,二人身兼数职,既是记者、通讯员,又是译电员、抄写员、打字员、翻译员。瞿独伊还为使馆和国内代表团做了大量翻译工作,包括为出访苏联的周恩来总理担任翻译。他们采写的各类报道在国内获得广泛采用。新华社专门去信表扬:“稿件详尽、切实、新鲜生动。”

      1957年,当他们回国时,新华社俄罗斯分社已初具规模。而今天的新华社已拥有国内外200多个分支机构,以15个语种为全球8000家用户提供新闻信息。

      一个世纪前,瞿秋白翻译《国际歌》时,选择音译“英特纳雄耐尔”这个单词,他希望国人在唱到这个词的时候,能够和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发出同样的声音。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痛别父亲的86年间,瞿独伊一次次用俄语唱起这首歌。

      (本报记者 王雯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