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5日 星期五

    螃蟹

    作者:高亚平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5日 15版)

        更多作品,扫码可读。

      读《梦溪笔谈》,见有如下记载:“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予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干蟹,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疟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其实,关中自古就有螃蟹,只是沈括不察而已。关中在秦岭的北麓,秦岭峪口众多,河出峪中,蟹出河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即以我的家乡长安王莽乡稻地江村而论,小时候,我就曾在村外的小峪河里捉过螃蟹。惜乎家乡人不解食蟹,吃螃蟹者,率多为我们一帮小毛孩。我过去在乡间听到过一个谜语:“小子胖又胖,背个大草筐,剪子有两把,筷子有四双。”说的就是螃蟹。

      小时候,每年的盛夏时节,我都要和左邻右舍的孩子到小峪河里去捉螃蟹。轻轻搬开水中的石头,如下面有螃蟹,它们就会惊慌地四散逃走,不用急,猛然一伸手,螃蟹就会被紧紧抓住,动弹不得,然后把它们丢进洋铁桶里。起初,捉住的螃蟹少,桶中仅有沙沙声,随着螃蟹增多,除了沙沙声,还会发出螃蟹噀沫的吱吱声。也就一顿饭的工夫吧,小洋铁桶已是满满当当。盖好桶盖,在河中的深潭里再游一会儿水,我们便提着桶回家了。晚上,这些螃蟹就成了我们的盘中餐。也许是我们那一带螃蟹小的缘故,家乡人吃螃蟹并不讲究吃蟹黄、蟹膏什么的,实际上仅有一种吃法,就是将螃蟹去盖、脐,去嘴部组织,然后用清水淘洗干净,上锅油炸。炸出的螃蟹黄亮亮的,油汪汪的,吃起来嘎巴嘎巴,酥脆香。大人们是很少吃这种东西的,他们只是在我们大嚼时,有时禁不住眼馋,吃上一只两只的。

      在乡间,捉螃蟹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借光法,这须等到黑夜。螃蟹趋光,晚间,打上火把,或者揿亮手电筒,沿河游走,螃蟹见光,会悄然爬过来。用火光或手电光照定了,螃蟹就会一动不动地伏在水底,用手一捞,它就进了鱼篓。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曾不止一次在夜间捉过螃蟹,是极有趣的事儿。

      读古书,得知古代苏杭一带曾出现“蟹厄”,那几乎是和蝗灾一样可怕的事儿。蟹灾过后,大批秧田被损害殆尽。这也就是汪曾祺先生之子汪朗所讲,古人食蟹,是缘于憎恶。我们的家乡,也许是地处北地的缘故吧,还未曾听说遭受过蟹灾。

      螃蟹的品类很多,据《蟹谱》和《蟹略》所言,少说都在十多种。而名字就更杂了,竟多达一二十个,什么“彭越”“长卿”“郭索”“无肠公子”等,最有名者,莫过于“郭索”和“无肠公子”。“郭索”者,一言多足貌,二言爬行貌,三言爬行时发出“郭索郭索”的声响。宋人高似孙和明人王立道还写过同名异趣的《郭索传》,那实在是两篇妙文,从中亦可看出古人之情趣。至于“无肠公子”,那是古人究物不细,对螃蟹的一种误读。其实,螃蟹是有肠子的,其肠常带黑色,从心脏下面一直通到肚脐眼,不过细而直,不易被察觉罢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叫法让人觉得亲切、有趣。

      螃蟹也为历代文人画士所爱。诗人黄庭坚不但嗜蟹,还写下了许多咏蟹的诗歌。与他同时代的高似孙,一生不仅写就了《蟹略》《郭索传》《松江蟹舍赋》,还写了十余首咏蟹诗,可谓一往情深矣。画家就更不用说了,古今多有画蟹名手。齐白石所绘之螃蟹让人爱不释手。其题画诗亦妙:“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老年画法没来由,别有西风笔底秋。沧海扬尘洞庭涸,看君行到几时休。”观其画,品其诗,别有一番情致。至于螃蟹性躁,用心不一,这一点颇与时下的许多人相类,让人浩叹。

      (作者:高亚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