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国家积极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专业研究,通过有力支持和切实举措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20年,八部委共同设立并启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让我国汉字文化传承传播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不少前辈专家在推广中华优秀汉字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
2021年湖北省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武汉工程大学《汉字与文化》课程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技能训练、教育创新创业训练、“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前期资助项目)“中华优秀汉字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ZD049)等项目平台,思创、专创融合,传承中华优秀汉字文化,助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全方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
创新研究型、项目式教学方式,思创融合、专创融合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旨在“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武汉工程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字与文化》课程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推动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增加课程挑战度,以专业素养为本,以创新发展为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输入输出的科研创新能力。课程团队依托湖北省博物馆、武汉画童少儿艺术基地、新媒体平台等社会实践基地,孵化了“汉字小微课”“汉字小绘本”“汉字会说话”“汉字情景剧”“汉字中国行”(“省博采风”、中国各文字博物馆行等)“汉字云观展”“汉字云支教”“汉字手语帮扶”“和您一起读上博”“中华优秀汉字文化学术成果外译”等系列“研究型”社会实践特色项目。学生们走进古文字世界,探寻号称“绝学”的甲骨和简帛,既尝试撰写古文字科研实践小论文,也打磨汉字小微课、汉字小绘本等各项社会实践脚本,在弘扬中华优秀汉字文化、传递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同时,也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开辟多角度、多视野的原创思路,师生共创、全员大创
《汉字与文化》课程开辟多角度、多视野的原创思路,与科研、教育教改、人才培养、对外学术交流相结合,在课内外掀起一场“师生共创、全员大创”的创新创业热潮。在开展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的理论课堂的同时,教师团队带领学生们参与各项社会实践特色项目,成立“文案组”“摄影组”“美编组”“微电影组”“名师工作室”“文创工作室”“新媒体工作室”“语言学沙龙工作室”“中华优秀汉字文化学术成果外译工作室”,带领学生们不拘于方寸教室,利用新媒体传播便利,创立师生共建的“荆楚卓越教师”“舟行瀚书”“妙言妙语”“汉教小屋”等6个微信公众号,传播国际中文教育、培养汉教人才;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全员参与大学生双创,提升获得感、成就感。从基础理论课堂到特色实践项目、公众号推文发布,再到大学生省级、国家级双创大赛和双创项目申请,“师生共创、全员大创”的理念贯穿于《汉字与文化》课程始终。参与课程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2021年“‘当汉字遇上绘本’——DIY汉字小绘本开发路径研究”等2个项目获国家级立项,另有5个相关项目获省级立项。
2018年,武汉工程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获批湖北省本科高校“荆楚卓越教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汉字与文化》是该专业的选修课程,课程32学时,对应2个学分;课程教学团队由5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博导1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均具有博士学位。在1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课程团队成员多次获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奖、“教学新人奖”等教学奖项。课程团队成员初心不改,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主持和参加与《汉字与文化》课程相关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入选教育部、国家语委、国家留学基金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优秀中青年学者”海外研修项目,主持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产学研项目等多项省部级项目。
(作者:张艳梅 陈明芳 别尽秋 王海晖)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