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3日 星期三

    厦门:

    垃圾分一分 生活美十分

    作者: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3日 09版)

      一次性干电池是有害垃圾,还是其他垃圾?落花落叶是其他垃圾,还是厨余垃圾?一次性餐盒、油漆桶、椰子壳又是什么垃圾?不久前,厦门市环境卫生中心发起的抖音挑战赛“高分选手见圾行事”话题播放热度已超2200万次。

      获得“分类高手”称号的厦门市民胡小姐说:“自从开始实行垃圾分类,这方面的话题就没断过。有一次,我在小区里听到几位大爷大妈坐着闲聊,突然就开始讨论什么垃圾属于哪一类。办公室同事间关于垃圾分类的话题也多了起来,每次丢垃圾前都要讨论学习一下。”

      自2016年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以来,厦门已经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火热氛围,“垃圾分一分,厦门美十分”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厦门人每天的日常。

      垃圾分类是生活小事,也是民生大事。厦门从顶层设计、立法管理、宣传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全民参与氛围日益浓厚,全程分类体系完整配套,分类实效明显呈现。

      去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生活垃圾分类“厦门模式”榜上有名。这意味着,生活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已被作为一个样本,开始向全国推广。

      垃圾分类工作,最难解决的是市民的习惯。除了精准分类,厦门还鼓励市民源头减量,开展“一米菜园”、制作环保手工皂、推广生态酵素等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在海沧东孚街道过坂社区,居民们除了把果皮、菜叶等制作成环保酵素,用来当清洁剂,还把残渣沤制成有机肥料,用在农作物上,减少垃圾量。湖里区长乐二期小区引导居民源头减量,仅厨余垃圾量就从每月22吨减少为14.2吨,实现减量36%。

      厦门还在全市1164所幼儿园、大中小学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教育,把垃圾分类纳入教学体系,通过绘画比赛、创编歌曲、社会实践等,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性互动。

      只有从业者和市民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升,垃圾分类才能更好地推行下去。今年8月,厦门垃圾分类学院应运而生。该学院围绕“垃分宣传、垃分人才培养、垃分相关问题研究”三项任务,借助院校平台优势,聚集国内垃分人才,进行垃分理论成果和工作体会分享,为厦门垃分工作培养大批“明白人”,为厦门垃分工作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并借助国家开放教育平台,向全国、全省辐射,推广垃圾分类“厦门模式”。

      如今,垃圾分类已成为厦门市民的文明自觉、行为习惯和良好风尚。在厦门,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参与率90%以上,准确率80%以上。

      (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