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3日 星期三

    《光明日报》上的史铁生足迹

    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3日 14版)

      ●1987年10月24日,刊发孙扶民的短文《史铁生又完成几个中短篇作品》,文章写道,史铁生最近又有一部中篇脱手,即将发表,叫作《礼拜日》。他解释说:“不是星期天,而是礼拜日。”关于这部小说,他说,人生就是一个永恒的对自由的渴望、祈祷和追求的过程,就像一个庄严的礼拜,然而人永远也不可能彻底自由,理解到这一点,人反而获得了自由。

      ●1991年9月21日,刊发史铁生的散文《纪念我的老师王玉田》,文章写道,他的心魂恋恋不去之际,又一代孩子们唱响了他的歌;恰似我们当年。纯洁、高尚、爱和奉献,是他的音乐永恒的主题;海浪、白帆、美和创造,是我们从小由他那儿得来的憧憬;祖国、责任、不屈和信心,是他留给我们永远的遗产。

      ●1997年5月3日,刊发陈雷的文章《在轮椅上写作——记残疾作家史铁生》,文章写道,从《命若琴弦》开始,史铁生不仅超越了残疾的身体本身,而且直接切入了人存在的意义的探讨。也许,正因为史铁生有从健康人转为残疾人的体验,他才更能真正发现和体验生命本身的意义。

      ●2008年10月11日,刊发史铁生的散文《信与问》,文章写道,很难说,健全人就一定比我们活得容易,因为痛苦和痛苦是不能比出大小来的,就像幸福和幸福也比不出大小来一样。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到幸福。

      ●2011年1月1日,刊发本报报道《他带着“顽固的追问”离去——著名作家史铁生告别人世》,报道指出,今天凌晨史铁生去世的消息,在微博上被众多热爱他的读者关注,网友纷纷转发留言寄托哀思。网友一朵小僖说:“《我与地坛》当年让懵懂无知的我感动不已,史铁生一路的坚韧勇敢告诉了活着的人应该更加坚定地走下去。”网友地坛小草说:“我愿永远做一棵小草,在地坛中陪伴着史铁生老师安坐。”

      ●2017年1月26日,刊发梁鸿鹰的文章《史铁生:文学品质与岁月共增长——从〈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说起》,文章指出,作家因为有人格的力量,作品就格外深入人心,史铁生算一个。揽阅《史铁生作品全编》那些美好的篇章,你会发现,他是沉稳、安静与平和的。盛年即将来临之时即失去行走能力,但从留下来的图像和照片看,他微笑的时候最多,而且总是文质彬彬、扬着头颅看世界,一个外部世界热切观察者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人们。

      ●2019年10月25日,刊发李德南的文章《“看透生活再热爱生活,这是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文章写道,张新颖、赵勇、申霞艳等大学教授则时常在大学课堂上用专门的课时对《我与地坛》进行讲授、细读和讨论。有一次,张新颖想去地坛走一走,“我想起几年前在釜山、在芝加哥讲《我与地坛》的课上学生们稚气的问题:‘这个人怎么会想得这么多,想得这么好?’”

      ●2020年12月2日,刊发张细珍的文章《在扶轮问路的征途上挖掘精神矿藏——史铁生文学创作价值解读》,文章写道,纵观史铁生的一生,他创造的最好的作品是他自己,其人其作构筑着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对他而言,“一切创作是为了完美,都是为了一种可能性”。写作是天命,是灵魂呼吸的窗口,是心魂探路的触角,更是精神自救的正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