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被誉为“波罗的海明珠”的拉脱维亚层林尽染,满目金黄,别有一番秋韵。11月4日是拉脱维亚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10周年。10年来,拉大孔院已发展为拉脱维亚人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和中拉文化互通、文明互鉴、友好合作的桥梁。
十年倾情结硕果
10年前,在华南师范大学和拉脱维亚大学的邀约下,年逾古稀的贝德高教授欣然履职,成为拉大孔院拉方院长。在“创业”的最初半年,他单枪匹马,未取分文,细致筹划孔院本部的开设事宜,还赴外地商建教学点。2012年上半年,中方院长和教师志愿者开始陆续到任,同年9月拉大孔院本部正式开启授课。
孔院中方院长尚劝余介绍,10年来,一批又一批教师和志愿者投身于汉语教学和中拉文化交流的事业中。在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下,拉大孔院不断强化本部的教学水平,积极推动汉语教学向更多更远的拉脱维亚城市和学校拓展。在这一背景下,增设教学点、联合办学、师资培训和院建管理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喜人成果。
拉大孔院成立后,拉脱维亚汉语教学发展迅猛。本部最初只有2个成人初级班,现今已发展到10个层级不同的班。教室也由1间合用的扩展到6间专用的。汉语教学点迅速增多,直设、合作及协管教学点的总数一度达到21个。这些汉语教学点遍及拉脱维亚全境,涵盖了拉脱维亚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并渗透到社会的各层面。随着在拉脱维亚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推广,汉语教学现已被纳入学分课程体系。拉大孔院本部及拉国7个大中院校已把汉语纳入选修课,并计入学分。
10年间,伴随着汉语教学规模和教学点数量的快速增长,汉语课程的师生人数也急剧上升。据统计,近10年来通过孔院体系学习汉语的拉脱维亚人有7600人,受中国教育部派遣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有近150位。拉大是拉脱维亚全国唯一开设中文专业的机构,是拉脱维亚汉语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作为全国唯一的孔子学院,拉大孔院与拉大人文学院(亚洲系中文专业)开展了密切的合作办学。活跃于拉教育界、外交界和商界的汉语人才多是人文学院和孔子学院的毕业生。
拉大孔院向来重视师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交流会、研讨会以及开设当地语言课等方式,拉大孔院长期致力于提高公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与当地学生及本土人士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2016年11月,“中东欧国家汉学研究与汉语教学研讨会”在拉大举办,吸引了来自中东欧国家的42位汉学家与会,同来自中国的专家、汉语教师和嘉宾进行了热切的交流。
汉语教学“授人以渔”
10年间,通过汉语教学,拉大孔院架起了促进中拉友好的人文桥梁,是真正的“授人以渔”。在推动和加强中拉两国教育、文化、科技和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方面,拉大孔院发挥了独特作用,让很多当地人产生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尚劝余介绍,拉大孔院及其附属教学点开设的文化课程介绍了许多中国文化习俗,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也组织相应的文化庆祝活动。此外,“汉语桥”比赛、孔院日庆典、中国文化工作坊、中国文化周以及各种展览、讲座、研讨会和音乐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都成为拉脱维亚民众深入了解中国的窗口。基于这些精心组织的活动,拉脱维亚电视台教育频道录制并播放了六期“走进孔子学院课堂”电视节目。拉大孔院还支持拉脱维亚武术协会举办武术大赛和研讨会,提高执教水平,并为当地武术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切磋和展示的良好平台。
通过这些活动,中国语言文化走进了拉脱维亚社会。几年前,当地人见到亚洲面孔时,常用日语或韩语打招呼,而现在则变成了用中文。贝德高院长经常接受拉脱维亚电视台和电台及报纸采访,在当地的研究机构和学校举办讲座,向拉脱维亚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状。有了名气的贝德高院长在机场、车站和公交车等公共场所,经常会遇到陌生人前来打招呼,说在电视上看到过他,有的还专门向他咨询中国的事情。
随着拉大孔院知名度的提高,来咨询的人更多了。语言培训、在拉创业、与中方城市建立友好关系、开展教育和文化合作项目……前来咨询的人有着不同的诉求。10年来,拉大孔院已真正发展成为中拉两国民间交往和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也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倡议中来。
合作友爱的“大家庭”
尚劝余表示,拉大孔院这10年取得的丰硕成果,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原孔院总部/国家汉办)、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华南师范大学以及中国大使馆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分不开。拉脱维亚大学的校领导也非常重视和支持孔子学院,拉大校长对孔院的工作以及孔院作为学校直属二级学院的地位非常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环境风云变幻的当下,校方一如既往地支持孔院,并与华师顺利签订了新的合作协议。
贝德高和尚劝余两位院长是“院长合作的典范”。两位院长均致力于弘扬和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他们心胸开阔,相互尊重,替他人着想,愉快的合作使拉大孔院成了一个温馨友爱的大家庭。
两位院长对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充分信任,大家也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尚劝余说,这里对教师和志愿者们一视同仁,尽量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大家能发挥各自的优点和长处。在愉快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志愿者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之中也总是伴随着欢声笑语。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贝德高会说,“孔院办公室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为中拉友谊的初心而坚守
这10年,拉大孔院中外方院长和教师志愿者们一同为拉脱维亚的汉语教育事业倾注了巨大心血。贝德高教授分别用8年、6年和3年时间,编辑出版了《汉语拉脱维亚语大词典》《精选拉汉-汉拉词典》和《我的中国故事》。因为贝德高对拉脱维亚汉语教学和中拉友好关系的巨大贡献,他获颁拉政府最高奖“三星勋章”,拉外交部及教育部还给他颁发了政府“特殊贡献奖”。贝德高的突出贡献也得到中方的充分赞赏,获中国政府颁发的“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和“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个人奖”。
2014年6月赴任的中方院长尚劝余,就任半年就患上腿疾,但仍拄着拐棍坚持工作。2020年9月以来,因为疫情原因,新一期汉语教师志愿者拿不到签证无法赴任,只能在国内开展远程教学活动,而新任中方院长也无法赴任。尚劝余一人在拉脱维亚坚守,还远赴道加瓦皮尔斯大学孔子课堂授课。他曾在微信中写道:“当一腔热血遇到天寒地冻的考验,当右膝未愈左膝抱恙,当走一步停一步撕心裂肺满身大汗,你一任四年的鸿志初衷还能坚守吗?你的答案和动力在哪里?就在拉国教师和学生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专注表情里,在拉国教师和学生将中国当成第二故乡的真挚眼神里,在汉语教师志愿者凌晨四五点还在群里交流讨论工作的忘我精神里……在那些异国他乡讲不完叙不尽的动人故事里。”
贝德高和尚劝余两位院长最后对记者表示,“回首拉大孔院的这十年,我们倍感自豪且心怀感恩。自豪于孔院在拉脱维亚汉语教学和中拉教育文化交流中所取得的成就,感恩于中拉两国相关部门、双方合作院校以及历届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辛勤付出。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在各方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坚信,拉大孔院一定会为拉脱维亚汉语教学和中拉友好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报赫尔辛基11月2日电 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 张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