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一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背景下,广大中小学生如何过好校外生活、科学开展校外体育活动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中小学生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校内体育活动基本能够开足开齐,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校外一小时体育活动却很难高质量保障。
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大众的“应试思维”短时间内还很难改变,还存在“没有时间锻炼、锻炼就是浪费学习时间”等错误观念。虽然学校布置的作业减下来了,部分家长就自行增加作业量、利用课后和周末时间给孩子“加餐”补课;二是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部分地区还缺乏必要的校外活动场所设施,出现了一种“想运动,却没地方”的情况。三是广大中小学生与家长的运动观念和技能缺乏,导致“不会运动,也不想运动”的现象,校外体育活动停留在“观念”层面,致使校外体育活动在时间与强度上都不达标。
价值是行动的先导,体育活动的价值需要辨明、澄清。若要发展更高质量的校外体育活动,首先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广大家长与师生认识到体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养成、意志锻炼等方面重要价值与意义。
广大家长、师生要在价值上认识到,校外体育活动不是“玩”。中小学生不能只“关在教室里”学习,而要走向室外去运动、去游戏,要依托体育活动来“玩出身心健康”。
科学研制校外体育活动指南
愿意运动不等于会运动,若要实现科学、安全、系统、有效的运动,就必须加强对校外体育活动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具体指导家长与学生开展运动的基本技能。相对于校内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更需要加强系统规划,科学研制校外体育活动指南。
一方面,分层分类设计,为家长和学生提供运动清单。针对当前校外体育活动开展仅凭经验与兴趣,运动项目相对零散,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与整体设计规划的状况,需要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体质状况,综合设计分层分类、与校内体育活动相衔接、系统化的运动项目清单。运动项目清单不仅要全面关注有氧运动、肌肉力量、柔韧、平衡和反应能力等不同能力要求,还要关注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条件,兼顾城乡差异、室内室外运动、个体项目与集体项目相统一。
另一方面,聚焦运动技能,指导家长和学生具体开展运动。遵循安全性、全面性、个性化和循序渐进原则,编制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的具体运动方案,通过视频等直观方式,向家长和学生详细介绍相关项目的运动方法与技能、运动强度、频次与时间要求、保护措施等。推动家长与学生结合自己的状况与家庭条件,了解哪些运动项目适合自己,知道如何开展的动作要领以及运动评价标准。
活动要适应学生的兴趣需要
运动贵在坚持,贵在自觉;坚持与自觉的秘诀,在于趣味。这就需要创新体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和载体,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运动项目,提高学生的运动自信心,进而更愿意参与体育活动。
首先,兴趣为要,增强运动的趣味性,提高运动的吸引力。如通过游戏与运动相结合来提升运动的趣味性,通过设置竞争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来激发运动的吸引力,采用丰富多样的运动方式来满足不同的运动需要。
其次,需要为先,增加运动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选择性。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运动需要,依照兴趣需要与自主选择的原则,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供学生来选择,避免长时间开展单一化的“跑圈”、跳绳、体操、球类运动、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丰富多样的运动选择,更能激发学生运动的积极性。
再次,因材而施,增加运动的适应性,提高学生运动自信心。应遵循运动项目与身体状况相匹配的原则,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其运动的项目、方式与强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运动的成就感。
家庭参与、学校指导、社区支持
高质量的校外体育活动离不开家庭参与、学校指导与社区支持,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关心支持学生体育活动的协同机制,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促进校外体育活动的发展。
首先,家长是主导力量,家庭参与是高质量体育活动开展的前提。相关研究表明,家长参与会影响其子女发展,高质量的参与会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这就要求家长要与学生一起运动,充分参与到学生校外体育活动中来。家长参与有三个方面的价值:既有指导帮助的作用,也有陪伴激励的意义,更有亲子互动交流的功能,家长可以在体育活动中与学生深度交谈、相互倾听,增加亲子间的理解与信任。
其次,学校是引导力量,引导体育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相对于家庭参与,学校在体育活动开展方面更具有专业性,更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与各项体育活动的特点。在这个方面,学校能够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体育活动观念、指导具体活动的开展,向家长推荐适合于其子女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等,在具体运动中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
再次,社区是依托力量,社区体育资源为体育活动开展提供了资源性条件。校外体育活动离不开社区支持,需要充分利用社区运动场馆、器材与体育组织的资源。一方面,统筹与整合社区体育资源,推进社区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满足日常化的运动需要;另一方面,引导与鼓励相关体育组织、运动团体、体育俱乐部参与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的有偿服务供给,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需要。
(作者:王云 胡金木,分别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