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新时代需要怎样的中国特色新闻学

    ——中国新闻学丛书暨“新闻三论”座谈会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杨飒 张景华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9日 08版)

      近日,庆祝建党百年、建设新时代新闻学——中国新闻学丛书暨“新闻三论”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从历史沿革到现实使命,畅谈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建设之道。

      面对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长期遭受的污蔑和诋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表示:“国际舆论斗争要突围,要用世界上普遍听得懂的方式去讲中国特色、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四川分社社长林治波认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和学术理论环境,但目前话语权掌握在别人手里,“套用西方的理论学说,不足以解释、更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

      “目前新闻学科的存在感不是很强,尤其是在理论建构上,没有取得明显的话语突破。”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斐表示,“重新确立新闻学科的核心要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空方位下,形成中国新闻学的核心概念是当务之急。”

      “中国新闻学丛书”主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和赵月枝回顾中国新闻学的发展历史发现,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七十年来,中国新闻学取得长足进展,一代代中国记者、学者为中国新闻学及其学派奠定了厚实基础。

      李彬回忆,早在2002年,范敬宜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之际,就大力倡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新闻学及其学科体系与教育体系。新时代如何赓续中国新闻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创新网络时代的新闻学,成为中国新闻学人迫在眉睫的时代使命。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陈作平认为,西方新闻学从一开始,就和政治、商业勾连得非常紧密,守护的是西方的价值理念,是守护者范式;而中国的新闻学是参与式,围绕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这是核心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是在参与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这是区别于西方新闻学的本质。

      如何建立真正属于中国的新闻学,实现新闻学的创新?陈作平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新闻学,在和西方新闻学对话时,不再用西方的观点来解释中国的观点。”

      蔡斐认为,建设中国特色新闻学科,一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破解学科建设面临的难题;二是必须根植中国土壤,解决中国问题,这是新闻学科中国学派的源头;三是大力开展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性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中国新闻学理论体系。

      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宝明认为,河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国新闻学丛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原创性、专业性,为新时代的新闻实践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学理支撑和学科滋养,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本报记者 杨飒 张景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