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种”下科技,盐碱地变成“聚宝盆”

    讲述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新型肥料创制研究团队负责人、研究员 林海涛

    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9日 07版)

        农业机械在山东盐碱地上进行土地平整作业。光明图片

        科研人员在山东盐碱地上工作。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 

      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走进了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细细查看,并勉励道:“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这让我心潮澎湃,喜悦不已。

      我是一个农村娃,从小“土里刨食”,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二十多年前考大学时,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山东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专业,跟土壤结下不解之缘。几年前,我主持了“盐渍土快速改良与地力培肥产品的研发与应用”项目,与盐碱地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初次走进黄河三角洲,见到滨海盐碱地,自诩熟悉盐渍土的我还是傻眼了——正值冬春季,放眼望去白花花一片。盐分低的地方,只能勉强种些小麦、玉米,但也长得无精打采,有一簇没一簇的。

      怎么才能让盐碱地恢复生机呢?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当地原来主要采用台田、引黄淤灌、大水洗盐等方式,现在已经不适用了。但“翻淤压碱”的思路还可以借鉴——利用淤泥切断砂质土壤中的毛细管,阻断盐分上升,大大缩短盐渍土改良所需时间。受其启发,我们研发了阻盐剂,减少耕层返盐。我们还借鉴“苗大欺盐”和“肥大吃盐”的原理,研发了吸盐剂和控盐缓释肥料。前者能直接降盐,促进出苗;后者则直接增加养分供给,促进作物生长、盐分吸收。针对不同程度盐渍化滨海盐碱地的改良,我们还提出了不同的改良技术,不断提升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

      产品和技术成熟后,怎么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我们和东营垦利区的农技推广部门联合推广,从2017年起,仅在黄河口镇、永安镇就已累计推广3.7万亩。经过土壤改良,示范区小麦、玉米粮食作物平均增产率达到21.2%,给农民新增纯收入500多万元,受到了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我也觉得特别欣慰。

      未来,我们还会“种”下更多产品和技术,让盐碱地这个“聚宝盆”生机盎然、不断长出幸福。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赵秋丽、冯帆、王建宏、张文攀、杨珏、崔志坚、宋喜群、王冰雅、张胜、李晓、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张佩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