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都市圈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央和京津冀三地都在实践中积极推进首都都市圈的建设。1982年,北京市在《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第一次提出“首都圈”概念。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这是中央首个推动都市圈发展的重大政策安排。其后,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协同布局。
首都都市圈发展经历了发起、全面启动和实践阶段,交通、生态和产业合作三个重点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现已进入加速推进阶段。从当前来看,首都都市圈整体竞争力仍需提升,圈内产业关联度需增强,区域分工协作需拓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需进一步构建。“十四五”时期,在新发展格局下,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尊重区域经济、市场经济和都市圈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政府的培育方式和组织手段,打造现代化都市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主实现全面联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东京、伦敦、巴黎等都市圈建设中都构建了综合交通体系,有力支撑和带动了都市圈发展。首都都市圈要进一步推动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需将轨道交通建设放到突出位置。轨道交通是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支撑,既可以疏解公路、高速公路上产生的潮汐式拥堵,又有助于促进都市圈内各要素的有效流动。
二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在都市圈内的转移。充分发挥北京的辐射作用,扩大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带动,增强临空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首都科技创新的辐射能力。搭建多元化的产业链接支撑平台,促进产业发展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融合。找准产业链薄弱环节,在都市圈内开展补链、强链和拓链工作。同时提升首都周边区域的产业承接能力,增强产业链的区域配套能力。以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产业为突破口,推动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动。
三是着力推动首都和北三县、雄安、沧州等城市的联动发展。推动通州区和北三县的一体化联动发展。这需要落实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推动北三县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建设,加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转移。助力提升雄安新区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直连直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转移。同时要强化北京和沧州的产业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沧州市在承接引进中,塑造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形成了汽车全产业链、服装全产业链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产业联动发展。
四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营商环境一体化水平是影响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营商环境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都市圈的营商环境亟待整体提升和结构性优化。要进一步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和条件,优化企业经营环境,提高涉企服务质量和效率。
此外,还需继续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比如完善优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制度,搭建教育、医疗、养老等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机制;比如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安全格局。从立体化的基础设施到立体化的机制建设,现代化的首都都市圈一定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杨维凤,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