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少年也有愁滋味 谁解相怜

    作者:张焱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8日 02版)

      【新闻随笔】

      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分级预警和干预机制,中小学每个学校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该通知还强调,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专职心理教师面向学生、家长、教师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主题活动、心理辅导等计入工作量,纳入绩效管理,保证专职心理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最近在教育领域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将体育老师,也将专职心理教师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些措施,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的社会现实密不可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最新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中国约有24.6%的青少年患有某种形式的抑郁症。

      世界精神卫生日刚刚过去,中国将这一天的主题定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可以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正视与干预。

      为中小学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易入手的方式之一。今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提到,要加大学校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在2022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校比例要达到80%,2030年要达到90%。此次北京市的新规,就是对这一意见的贯彻落实,并进一步将比例提高到100%。

      与以往“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认知不同,青少年的心理疾病表现更为多元,往往以抑郁症为主,还有焦虑症、强迫症以及学习障碍、人际关系障碍问题。心理问题并不是“心里”问题,而是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的问题。这种表现可以是作为,比如好动不拘、有很强的侵略性、注意力很难集中等,也可以是不作为,如对任何事都缺乏兴趣、对周边变化无动于衷、与班级集体格格不入等。这类问题,往往湮没在普通的性格差异当中,通过与家长、同学谈话交流等日常的人际交往常常很难识别,或者即使被外界察觉,也很难得到解决。

      而专业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和观察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定期心理普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追踪与鉴别这些问题。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教师也可以联合家长及时借助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以往,一些学校也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但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看来,约谈心理老师或被心理老师约谈是一件很可怕、有可能导致被同学孤立的事。甚至,有意回避问题、回避能够解决问题的人,是很大一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的本能反应。这也让心理教师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边缘位置。

      事实上,心理教师的素质要求不低。心理教师不仅必须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家庭、人际关系、社会事件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也要有确切的估量和把握能力。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心理教师不能停留在能说会道上,不能生拉硬扯、事事按自己的逻辑来安排产生问题的因果关系,而是要真诚以待,遵循科学尤其是心理科学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介入开导,切忌把孩子正常的心理起伏当成心理或严重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心理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将一些典型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作为课堂内容讲授,让学生具备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也要将孩子心理健康放在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的位置。父母首先应该养成和拥有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并注重与子女构建健康的亲子关系,随时接纳修正孩子的负面情绪,以为其营造良好的疗伤环境。

      (作者:张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