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浙江:打开绿水青山共富画卷

    作者:本报记者 陆健 本报通讯员 谢尚国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6日 01版)

      【共同富裕在路上】 

    开栏的话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的正式发布,是中央赋予浙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走共同富裕之路是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本报今起推出《共同富裕在路上》专栏,挖掘来自各地区各部门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展现全社会共同奋斗推进共同富裕的良好态势,敬请垂注。

      “两个城里来的客人,在我家民宿住了几天后,说很久没睡得这么香了。”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庙前村,村民李慧芬正在自家的民宿里忙着炖土鸡煲,“等会儿炖好了就给客人们送去,都是山里养的竹林鸡,吃个新鲜。”

      翠竹环绕的庙前村,过去家家户户靠掘毛笋、拖毛竹、晒笋干为生,集体经济年总收入不足两万元。山沟沟里的穷村子如今却成了世外桃源,以“民宿发展标杆地”的名号让城里人蜂拥而至。

      “凭借独特的生态优势发展民宿经济,村子的人气持续升温,41家民宿去年接待游客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4500万元,村民房屋和土地租金收益超过400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徐慧聪给记者报出一串喜人的数据。好风景换来“好钱景”,民宿经济让老百姓富裕了。

      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行走在浙江湖州,一幅幅和谐美景呈现眼前。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近年来持续擦亮“绿色”发展底色,持续打响“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在产业动能、统筹协调、公共服务等领域持续奋进,为探索共同富裕之路打下良好基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湖州GDP同比增长14.5%,增速居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8∶1,是中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在浙江推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大场景中,湖州对标高要求,积极探索新的“解题思路”:全力打造无差别城乡,突出数字化改革牵引,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以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绿色样本为愿景,以居民收入均衡化、宜居环境高品质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素配置高效化、数智进程同步化为主攻方向,聚焦绿色共富,加速城乡融合,率先基本呈现共建共享、充满活力、“差别”消亡、普遍富裕的城乡关系新形态。

      “举个形象的例子,吴昌硕在安吉县吃咸肉春笋,赵孟頫在湖州市区吃‘太湖三白’,尽管吃得不一样,但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是一样的。”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纲说,无差别城乡不是口号,而是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核心的城乡关系新形态。

      在南浔区善琏镇小微园屋顶,连片的光伏板闪闪发光,源源不断地把光能转化为电能。屋顶下方,入园企业的数百台纺织机在清洁能源驱动下不停运转。这是善琏镇15个行政村组建的强村公司——湖笔小镇新农村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带来200万元的收益。“通过实施宅基地盘活利用、湖笔产业园物业管理、少求书屋等项目,既保证了村民利益最大化,又充分调动了村集体和个人的创富能动性,将强村与富民有机结合起来。”强村公司负责人王志新说,2020年公司经营利润560万元,每个村分红都在20万元以上。

      像这样以“强村公司”为品牌的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模式在湖州越来越普遍。片区组团、联建联营、先富带后富,构建共建共享利益共同体,已成为这里探索共同富裕的有效抓手。

      眼下,以民众可感的民生实事为切入口,湖州正在谋划创新推出一趟趟“共富班车”,带领百姓驶向无差别城乡幸福终点站。同时,运用农村“三块地”领域“第一拍”“第一宗”等先发优势,加快推动农村供给侧改革,打出一套从改革到创新到治理的组合拳,推动无差别城乡落地。

      (本报记者 陆健 本报通讯员 谢尚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