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7年创办至今,广交会从65载岁月中一路走来,越走越稳,活力依旧。
为迎接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的到来,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的广交会展馆被鲜艳的红、灿烂的金、高雅的紫装点一新。虽然今年线下办展增添了诸多防疫考量,但进入展馆的程序并不繁复。“通过设置在各个安检口的广交会验证一体机,参展、参会人员可以实现‘无感’通过。”广交会卫生防疫办副主任骆晓曦介绍,本届广交会首次使用的“门口验证系统”将健康码等防疫信息与广交会证件数据实时对接,实现了“证码互通”。
塑造广交新常态
在10月13日举行的广交会开幕发布会上,广交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储士家表示,线上线下融合办展模式将成为广交会未来发展的新常态。
“线上线下融合办展,既保持了广交会面对面洽谈看样、成交效果好,又顺应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潮流,扩大了广交会的规模,有利于全面展示企业和品牌形象,有利于更多满足双方线上洽谈,满足各国企业的不同需求。”储士家说。
自1957年创办以来,无数中国商品通过广交会走向全球,而世界也通过广交会了解中国这个“世界市场”。据统计,广交会自创办以来累计出口成交额超过1.4万亿美元,已与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约880万人。
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原定于当年4月开幕的广交会未如期举办。在全世界办与不办,如何举办的关注目光下,第127届广交会仅用两个月时间准备,在云端最终帮助2.5万家参展商实现了线上展示。
作为首次线上线下融合举办的本届广交会,线上平台成了境外采购商参会的主要渠道,其线上平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在原有功能基础上,增加了采购商线下预办证、现场直播、疫情防控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功能更趋完善。
“线上线下融合办展为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了新机遇,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相较于创造机会、直接参与全球产业链而言,寻找机会、间接参与显然更加实际高效。”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
实现知识产权“双保护”
2020年年末,广交会迎来4个“身份转变”:从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服务、技术全方位贸易转变,从出口促进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促进贸易平衡转变,从展览为主向展览与会议结合转变,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
“过去我们以货物贸易为主,现在我国已成为知识产权大国,专利申报数量也位居全球第一,势必会推动技术、服务等全方位的贸易输出。”白明表示。
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之下,如何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工作,成了广交会需要久久为功的课题。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本届广交会分别制定了不同的知识产权投诉处理流程,高效处理线上线下知识产权有关投诉业务,对知识产权实行线上线下“双保护”。
为适应融合办展的新模式,本届广交会上,知识产权和贸易纠纷投诉接待站恢复展馆各区站点,受理针对线下展会知识产权投诉申请;专设了线上处理组,专职处理权利人通过广交会官网提交的针对线上展示内容的知识产权投诉。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均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驻会,参与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投诉处理工作。
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
本届广交会的吉祥物——两只可爱的蜜蜂“好宝”与“好妮”,一经公布就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好妮”的圆形翅膀组合成的无限符号,象征的是“双循环”“双融合”。
“受疫情影响,本届广交会首次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主题,以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为目标,在继续服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广泛邀请在华外资企业、国内采购商与会,鼓励适合国内市场、‘同线同标同质’的产品参展,助力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使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经受考验,不断成长壮大。”储士家表示。
在“精准营销、精准邀请、精准服务”和“境内境外并重、线上线下并重、新老客商并重”的原则下,本届广交会综合运用各种营销工具和渠道,有效开展了境内外采购商营销邀请工作。一方面,在4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52场“云推介”系列活动,与全球82个国家和地区150家工商机构开展战略合作,组织外国驻华工商机构合作组团参会,邀请在华外资企业线下参会,推介中国重点产业集群,服务外贸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向符合资质的境内企业开放邀请,在全国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大力邀请境外机构驻华代表、跨境电商、境内采购商参会,充分发挥“以内补外”作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从全球经济历史来看,双循环既是适应多层次全球化格局的顺势而为,又是中国经济大变局中开新局的必然选择。”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双循环将带来需求侧的内需倍增和供给侧的价值链重塑,企业要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档次,捕捉内需倍增的机遇,内贸外贸并驾齐驱,在双循环中畅通运转。
(本报广州10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王忠耀 吴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