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锐评】
近年来,随着创作水平和制作能力不断提升,电视剧的影像品质、服化道细节迭代升级,精品佳作不断涌现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类作品:它们甫一登场就自带爆款热度,电影质感的画面,精致唯美的服化道,乍一看亮眼吸睛,集齐了所有能打动观众的看点。但仔细观察,却乏善可陈、经不起推敲。精致的表层之下是剧情的拉垮,金玉其外的“画皮”之相难掩套路化的内容硬伤。这种伪精致创作风潮应该引起业界关注。
伪精致,顾名思义,是用外在包装刻意营造出精致的假象。伪精致剧集一般呈现出几种问题。一是虚,精美画面掩盖不了剧作的孱弱,表里不一造成形式与内容的割裂。这种作品要么故事推进靠激烈冲突和戏剧性反转,制造与现实逻辑不符的各种巧合,要么创作视野停留在生活表层的鸡毛蒜皮,看不到思想深度和精神烛照,导致内容虚乏无力。二是假,精致到假,不谙世事。过度的美颜滤镜抹去了具有真实感的细节,使人物和场景失真,缺乏生活质感。这种作品剧情设置往往背离常人的生活体验,充溢着锦衣玉食、豪宅豪车等消费符号。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精致华美的高级公寓里吃泡面,感受生活艰辛。工资微薄的职场新人穿戴着名牌服饰,感慨命运的困苦。精致富贵的生活细节描写让人物的困境缺乏说服力,其成长历程也经常被简化为贵人相助,使剧作所宣扬的“奋斗”概念变得简单随意。三是疏离,中空悬浮、不接地气,刻意远离生活的粗糙与磨砺,缺乏对普罗大众生活的关注与深描。在表现某种职业、某个领域的故事时,没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了解其深层特性,只是将其当成吸引观众的噱头,表现其外在皮毛。创作者刻意斧凿雕琢出一个缺乏烟火气息的臆想世界,与普通人的情感和思想存在一定距离,很难产生共鸣。
国产剧出现伪精致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视觉文化盛行,部分受众追求外在形态精致的影像观感。一些创作者误将这一诉求放大成社会大众普遍的审美需要。其次,市场化发展使电视剧的创作及营销方式日趋商业化,当影像质感、服化道细节成为品控指标,这些最易快速感知的视觉要素就会作为营销点前置,成为制造爆款的营销话术与话题引擎,博取收视与流量。再次,部分制作团队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干快上、缩短创作周期,希望快速赢得关注,获得回报。而在外在包装上下功夫能立竿见影,投入产出比高。于是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之下,有些创作者逐渐放弃了对厚积薄发、精雕细琢的坚守。
正是在流量时代的功利思想指导下,影视创作才会出现用感官刺激取代精神追求,以攫取注意力,获取经济回报为主要目的,精致又平庸的伪精致作品。我们必须警惕这种伪精致创作风潮所带来的审美误区、价值观失范和对创作生态的破坏。媒介在传递时尚观念的同时,也在形塑着观众的审美理念。充斥于伪精致剧集中的滤镜美颜风消弭了美的多样性,统一的高颜值、浓妆艳抹的打扮、完美的身材、高品质生活营造出虚幻意象,造成了审美标准的单一,引发个体焦虑。在伪精致的镜像世界中,视觉修辞完成了消费语境对时尚与成功、与价值认同的等价赋值,对物质欲望的有意渲染,灌输和引导着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浅薄化的内容填平了作品深度,消解了理性思考和价值意义,造成反智、反理性的价值倾向。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破坏了市场环境和创作生态。创作者若放弃文艺的价值引领,以媚俗之态迎合视觉趣味,是对文化伦理的漠视与僭越,也是对观众审美水平的轻视和傲慢。
精致不是原罪,它反映的是人们对品质的追求,对美好的向往。那些堪称精品的剧作都是精致的,可这种精致并不是表面的光鲜靓丽。《觉醒年代》被观众奉为神作,极度考究的细节下是百年前青年人用生命捍卫中华民族精神的一腔热血。《山海情》中的人物常常灰头土脸,戈壁荒漠沙尘飞扬,但在这份“土”气之下却是朴实动人的情感。这才是真精致,让英雄可亲、让凡人闪光,不靠高颜值的噱头、浮华的卖相、强行鸡血的口号,细腻的生活肌理、可触摸的情感质地和动人的精神力量才是让作品直击人心、回味悠远的关键。
要想破除伪精致的皮相诱惑、去伪存真,创作者首先要遵从艺术规律,让形式服务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思想价值的传递,去痕留味,与内容和谐圆融。其次,剧集作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艺作品,必须是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有意味”是指精神力量和生命价值的传达,这需要创作者沉潜于生活,走入大众的现实境遇中去体察世事人情,去展现人格力量,传递人文精神。文艺创作是需要慢观静思,体察自省的,它追求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震颤,是让人体味的余思,这恰恰与工业化的机械复制、商业化的速成趋利背道而驰。因此,电视剧创作者应持有虔诚之心,坚守文化精神,不逢迎不媚俗,勇于承担历史与文化使命,才能创作出具有历史高度和现实深度,能够温暖人心、打动人心、震撼人心的精品。
(作者:朱怡璇,系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0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