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7日 星期四

    清华大学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核心战略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作者:本报记者 杨飒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07日 01版)

        近日,由清华大学与华能集团、中核集团共同参与研发建设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状态,机组正式进入“持续核反应”状态。这意味着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向正式启动运行、实现并网发电迈出关键性一步。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介绍,在高温气冷堆的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中,以清华“200号”科研团队为主体的人才队伍瞄准先进核能科技,坚持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了人才优势。

        建堆报国,建堆育人。60余年前,清华“200号”第一批“23岁半”团队的热血青年赤手空拳拼出我国第一座自主建造的核反应堆,60年后,高温气冷堆团队一路跟跑、并跑,最终领跑世界,核能研究的接力棒代代相传,传承着“200号”人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的团队力量。

        这是清华大学持续扎实推进人才强校核心战略的重要一环。“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清华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奋力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延揽高端人才 培养青年人才

        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发展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清华大学主动担当,面向全球延揽高端人才,成立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并聘请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陈冯富珍担任院长,以更高标准、在更高起点服务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培养未来引领国际公共健康事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学校通过引进战略性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工程、景观学、天文学、药学等新建学科的快速发展。学校所有院系按要求对标学校发展目标确定自身发展规划和人才引进标准,构建人才引进成效与办学资源投入紧密挂钩的院系支持体系与考核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2019年,清华启动面向海内外的“水木学者”计划,为处于学术生涯初期的青年人提供一流的学术环境和良好的生活待遇,让青年学者潜心学术研究、厚积学术底蕴。打破“博导”制度,给予青年教师同等学术待遇。实施助理教授、副教授与教授一样可以独立指导博士生的制度,并保证每年有博士生名额。

        电子系青年教师汪玉,2009年入职助理研究员,2014年被聘为教研系列准聘副教授,2018被聘为长聘教授,2020年成长为电子系主任,实现了从留校到教学、科研、管理的全方位成长。

        清华大学支持青年教师牵头组建团队、申请国家重点课题,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并大幅提高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新入职青年教师人均科研启动经费比5年前增加近10倍。

    提升人才使用成效 优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继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人工智能班之后,今年5月,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在清华创办了第3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量子信息班,下大力气培养本科人才。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高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立足根本,持续提升人才使用成效。学校引导教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研究真问题。成立高等研究院、数学科学中心、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脑与智能实验室等平台,汇聚和支持人才开展基础和前沿研究。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推动学科“大交叉”、承担国家“大项目”、打造攻坚“大团队”,充分发挥人才协同效应。

        同时,清华大学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体系。建立分系列管理制度,改变单一的评价考核机制和学术组织形式,优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对不同系列教师采用不同评价标准,根据岗位职责设置三个职务系列:教研系列以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并重,自主选择学术研究方向;研究系列以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责,主要根据科研团队建设需要设置;教学系列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职责,主要面向量大面广的基础课教学需求设置。

        此外,清华大学建立准聘长聘制度,对教研系列教师设置6年准聘期,到期后院系和学校通过国内外同行评审等一系列严格规范的程序对其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的情况进行考核,遴选出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优秀人才建立长期聘用关系,鼓励他们从事长周期、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充分激励教师内驱发展的创新潜能。

        (本报记者 杨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