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观察】
作为文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视听文艺需要用正能量的好作品来为行业激浊扬清、树立标杆。近日,首部乡村振兴题材网络剧《在希望的田野上》上线播出,该剧讲述了毕业生返乡投身教育事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播后微博端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达到6.7亿、抖音端相关话题总播放量达到近6400万、官方抖音号关于留守儿童的视频点赞量突破10万。其获得的良好口碑与市场反响,为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和行业健康发展带来启示。
近些年,我国的重大事件多、重要节点多,一系列包括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纪录片、短视频等在内的精品网络视听文艺作品相继涌现,为党和国家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网络文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方面,理应更加自觉、更加自信地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实现新作为、新发展。2021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在希望的田野上》首次以网络剧的形式,生动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彰显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风貌与成果,塑造了基层年轻党员干部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形象。某基层驻村干部坦言,剧中“总是需要有人去努力,去尝试”那句话激励着自己继续坚守并做好驻村工作。还有某地方教育局负责人认为,剧中提到的乡村教师晋升通道的问题,为自己做好本职工作提供了启发。可以说,该剧收获的社会反响有力地证明了,在主题主线宣传和文化强国建设中,主题性网络剧创作大有可为,其完全能够更有力量、更好地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心正心灵,则业勤业精。《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主创团队之前已通过古装剧创作获得了市场号召力,在业内具有了相当知名度。近年来,行业内主旋律创作生产如火如荼,他们意识到应进一步坚守文艺正道和审美品位,用真实的情感回馈广袤的大地、追寻精神的原乡,从“纯流量”向“正能量”转变。该剧制片人兼编剧饶俊坦言,自己想要写刻骨铭心经历过的生活,开始从古装题材向现实题材转型。最终,《在希望的田野上》以积极向上的精神价值和原汁原味的生活质感打动了很多观众。
这就给业界带来启示——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创作者要想通过作品打动人心,首先要塑造自己。广大网络文艺创作者只有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才能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才能创作出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正是秉持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方面,生动还原了黔东北农村的真实样貌与地域特征,在紧接地气的烟火图景中,再现了火热的乡土生活。饶俊由衷讲道:“我并非是这部剧的编剧,那些在一线驻村的干部,那些仍在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老百姓,共同帮我创作了这个故事。”另一方面,立足农村叙事和青春化风格,塑造出张楠、卞筱悦、李世涛等一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充满情趣的细节,将观众深深地带入主人公从“走出去”到“留下来”的心路历程中,让乡村振兴的时代话题在年轻人内心深处产生共情共振。该剧自定档以来,便在微博、抖音、快手等迅速传播发酵并引发热议,其中#张楠决定回乡工作#、#真实的故事才最动人#等相关话题多次登上热搜榜。
主题性精品力作之所以能得到高口碑,既和主创团队用心用情用功的创作态度和精神直接相关,也是有关部门有效引导的结果。如今,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的方式、手段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网民的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探索创新引导方式,才能更加深入地将“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原则落深落细落实,从而推动形成不断出精品的良好态势。从2018年起,有关部门就对《在希望的田野上》(当时剧名为《暖冬》)的剧本创作进行持续跟进、反复论证,直到今年年初,还举办了该剧的创作推进会,就作品主题和内容提意见、明思路。该剧主创团队一致认为,这样的前期引导,是其顺利创作并成功播出的有力保障。由此可见,如何更好地把合格作品变为优秀作品,把优秀作品变为高峰作品,是对主题性网络文艺创作进行有效引导的核心诉求,需要创作者和管理者凝聚共识、协同发力。
(作者:易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