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④】
“昆剧的活力来自昆曲人的精神,很幸运,我们年青一代的昆剧人把老艺术家的精神很好地继承了!这20年间,昆剧有序传承,经典不断,做到了‘自有后来人’。跨越百年,昆剧守正创新的精神没有丢,始终给观众带来惊喜。”采访约在上海昆剧团一楼的一间小屋里,谷好好一阵风似的大步走来,一见面就谈起了“昆曲人的精神”。语速极快而清晰有力,处处透着刀马旦的热烈和果决。
今年的她格外忙。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昆剧传习所成立100周年,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伴随上海昆剧团青年演员带来的《牡丹亭》《长生殿》,该团和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大世界联手推出的《水磨传韵 源远流长——昆剧传字辈百年纪念展》拉开帷幕。不久前,上海昆剧团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这是上海昆剧团成立43年来创排的第一部大型革命现代昆剧。
“一刻也不能歇。回想我们走过的路,你就能理解,我们与昆剧早已是生死之交,不惧风雨。”作为一名投身昆剧事业35年的“昆三班”学员,谷好好的心里总紧绷着“传承”和“创新”两根弦。
1986年,谷好好从浙江温州考到上海戏曲学校学习,学戏第六年,从闺门旦转入刀马旦。学戏辛苦,更苦涩的是,没有观众、没有演出,整个行业处境困苦。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昆剧舞台的落寞,她忘不了。“一度怀疑自己选错了行。昆剧的未来是什么,我们要坚守的是什么,前途一片茫然。”谷好好说,“练功再苦也不怕,最怕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和陪伴。是国家对昆剧传承的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持续投入,给了我们满满的信心。”
2001年5月20日,谷好好成为“昆三班”第一位举办个人专场的青年演员。巧合的是,当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而这个消息在上海正式公布则是5月20日。
谷好好说,这些年,圈里人笑称她是个“戏痴”。谷好好却无比珍视和享受这份“痴”,在她看来,这正是不惧未来的动力与活力。
2013年,谷好好接过上海昆剧团的担子,走上管理岗位。那时的她还不到40岁,刚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在舞台上是最成熟的时期。对于一名武戏演员,艺术青春是倒计时。更何况,在戏曲圈里,对演员做团长的赞许声并不响亮。“从零开始,我能吃这份苦吗?”谷好好选择了担当。她想的是,“是昆曲给予我、改变了我的一切,是上海昆剧团培养滋养了我,我应该担当起责任来,尽全力对昆剧‘报恩’”。
2015年,上海出台“一团一策”政策。上海昆剧团在全国首推“学馆制”模式培养年轻人。青年演员进团5年,100出折子戏和10台大戏为他们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上海昆剧团的夏季集训已坚持11年,每年8月,室内练功房40多摄氏度,关空调练筋骨,浑身湿透汗淋淋,一天换三件衣服,谷好好跟着年轻人一起练。上海昆剧团的老艺术家们也充满激情,掏心窝子传戏,给年轻人“抠戏”。
老戏新演,老戏新貌,传统经典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沉淀,不断修改,才能成为舞台上的永恒经典。“在机会面前,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人才梯队实为紧迫,时代呼唤德艺双馨的接班人。”谷好好说,“我们希望戏曲人才越来越年轻。这是昆剧的新生命、新活力、新希望。”
2016年,谷好好受命担任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掌门人。中心所属京剧、昆剧、沪剧、越剧、淮剧、评弹等六家全国知名国有戏曲院团,还包括戏曲专业大剧场宛平剧场及长江剧场。怎样发挥各院团的亮点、特色,打好“京昆沪越淮评”组合拳,谷好好意识到,自己面临的课题实际上是探索一条有上海戏曲特色、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聚焦“以演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戏曲演艺生态的发展,让“戏码头”更丰富、更精彩。中心各院团2021—2022演出季,仅在演艺大世界区域内的专业剧场演出场次就预计450场左右,观众平均1.2天就能看到一场戏曲演出。
更令谷好好开心的是,从1998年开始至今,上海昆剧团一直尝试戏曲进校园,努力培育市场,精心培养观众。“我们把昆剧的戏迷称作‘昆虫’,建立了‘昆虫’俱乐部。今年,上海昆剧团的优秀演员手把手带教,一群大学生‘昆虫’经过一年的培训,学生版《长生殿》全国首演,给了所有人惊喜!”
对于未来,谷好好早已咬定目标:艺术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对昆剧而言,不能因为是非遗文化、国家有政策扶持,就有一种优越感,一味指望国家养着。新时期的昆剧发展,一定离不开政府支持,但我们更要考虑如何让古老的剧种走得更有活力,更有朝气。在培养人才、打造剧目、创建品牌中,探索戏曲在新时期下的“两创”发展之路,让戏曲在新时代迸发出澎湃的生命力,这才是“守正创新”。
“我们在一起过着有戏的日子,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谷好好说,“我们有一万个理由放弃,但只有一个原因留下。烈火般的热爱,会帮你擦干汗水,抹干泪水,人的一生,能有一份热爱的事业,是忠诚更是幸运。”
(本报记者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