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4日 星期五

    “回炉再造”,是为了帮助更多百姓

    讲述人: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2020级专业硕士研究生 白赢哲

    作者:白赢哲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4日 07版)

        【学子心声】

        2019年,从山西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毕业后,我考入吕梁市离石区农业农村局,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

        上班没多久,羊肚菌种植户王大叔找上门来。他听说局里新招了一名农大毕业生,特意来咨询羊肚菌种植技术。大叔几句话问下来,我一脸困惑,深受触动。

        不久后,我随同事们下乡调研,发现别的县食用菌种植已经走上规模化道路,而我们区却尚未实现。原来,前些年区里也尝试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成效不太好,一些农户产生了抵触情绪。这让我意识到,缺乏支柱产业、缺乏专业性人才,再好的产业也无法落地。

        于是,我决定回到农大学习食用菌种植。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如愿考回母校,并成为以常明昌教授为首席专家的食用菌团队的一员。

        开学没多久,我跟随学院孟俊龙教授到吕梁市中阳县木耳基地参观学习。专业化的厂房、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产量丰硕的木耳……我生平第一次见到这么大规模的木耳种植基地,心里不由得憧憬:如果家乡也能引进优质资源,大规模种植食用菌,那该多好!于是,我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认真学习专业课,走进食用菌大棚认识食用菌种类,泡在实验室了解不同菌类的生长环境,到基地学习防治病虫害……

        去年12月起,我们学校与山西省科协按照“一地一品”主导产业,在全省先后建立了12个“科技小院”。我和同学们有机会来到中阳木耳科技小院,白天在企业里跟班学习,进大棚观察食用菌栽培生长情况、采集样本、解答农民疑问;晚上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十多天的农业生产实践,让我明白了“农业研究要从农民需求出发”的深层含义。

        明年我就要结束学业,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了。我想找到当年那位种植羊肚菌的王大叔,和他“切磋”一下相关知识,更想带动全村,让食用菌种植技术真正开花结果、造福百姓。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陆健、高建进、任爽、杨珏、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谢尚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