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2日 星期三

    黄冈师范学院:

    厚植乡村教育情怀 创新教育硕士培养思路

    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2日 10版)

      黄冈师范学院是一所以师范为主的地方高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05年的“黄州府师范学堂”。作为百年老校,学校源于师范,兴于师范,强于师范,着力打造师范品牌,努力提升培养层次,为社会输送高质量基础教育师资。学校作为国家“特需项目”教育硕士培养授权单位,自2012年正式招生,结合地方师范院校实际,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聚焦“情怀、能力、创新”特质,通过创新教育硕士培养思路,着力探索教育硕士培养,聚焦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开展实践。

    传承红色基因 创新教育硕士培养思路

      学校结合办学实际,提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热爱和献身乡村基础教育事业的情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具备扎实的基础教育专业技能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师。围绕这一目标,学校多措并举,积极探索教育硕士培养创新路径。

      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厚植教育硕士扎根乡村基础教育情怀。乡村教师是基础教育的生力军,也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力量。学校坐落于湖北黄冈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如何充分利用老区红色资源,并发挥中小学优秀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榜样力量,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厚植教育硕士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培养一大批“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服务乡村基础教育的硕士研究生,是学校培养教育硕士的出发点和归宿。

      学院充分利用老区红色资源,通过基地体验、课程思政等形式,以优秀教师为榜样示范,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学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组织师生观看原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大别山红色薪传》和大型原创黄梅戏音乐剧《霜天红烛》,用艺术形式滋润学生心田,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扎根乡村基础教育阵地,乐于奉献、甘于奉献的精神,使红色基因在基础教育岗位得到传承和发扬。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体验乡村中小学实践基地及校内“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举办中小学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乡村学校特色文化研学之旅等形式和途径,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学校教育现状,培养教育硕士服务乡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邀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大别山师魂”汪金权走进黄师课堂,为教育硕士讲述30多年扎根蕲北山区、资助和培养了1000多名大学生的感人事迹,以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扎根乡村基础教育。

      以人才质量为根本,优化教育硕士培养课程体系。学院不断优化和完善教育硕士培养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专业知识迭代,实现理论知识结构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学校积极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第一学期以基础理论课程和教育见习为主,第二学期注重专业技能课和教育研习,第三学期聚焦论文开题和教育实习,第四学期则重点关注课程选修、论文设计与研究,使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相互交融,通过推动“以问导学、以思促学、以练强学、以赛励学”的“四学”驱动机制,促进教育硕士学科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升级。

      以实践基地为依托,提升教育硕士基础教育专业技能。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提升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硕士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机统一,协同递进,对于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全面提高教育硕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学院根据办学条件和实习要求,建设高端实习基地、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和全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通过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三种实践教学形式的有机融合,提高教育硕士的基础教育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

      以课题项目为驱动,培养教育硕士基础教育研究能力。学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课题项目为驱动,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开展深入研究,形成理论体系和应用成果。学院每年面向教育硕士征集课题项目,给予经费资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导师主持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从实习实践中发现基础教育规律,研究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具备从事基础教育的创新研究能力。

      以教育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硕士培养新模式。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需求的教育硕士,是国家对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总要求,也是学校培养教育硕士的内生动力。学院通过实践教学和研究创新,以教学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培养学生开展教学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帮助中小学校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提升学院自身的教育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厚植乡村教育情怀 构建教育硕士培养新模式

      学院构建由高校、教育硕士、中小学校三方协同培养模式,使教育硕士的教育情怀、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并积极开展“十个一”工程强化应用与实践:每年开展一期“教育硕士高端论坛”、每年征集出版一本《教育硕士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专辑、每年开展一次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座谈、每年举办一期导师培训、每个研究生配套一笔专项业务费、每年立项一批教学研究课题、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学竞赛、每年表彰一批优秀硕士生导师、每年评选一批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每年奖励一批高水平研究生学术(位)论文。经过10年的实践探索,这一培养模式在应用实践中得到了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强化基础教育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教育硕士培养质量

      10年来,学院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在全校11个学科领域得到普遍应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取得了丰硕成果。

      课程建设效果明显。近3年,学校共立项教育硕士课程与教材建设基金项目23项,研究生处先后4次组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近10年来举办了30多场高端论坛、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并常态化邀请校外兼职导师讲授课例分析,在黄冈中学等实践教学基地设立教学或竞赛现场。

      实践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学校目前已建成全国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2个、研究生高端实践基地21个,共遴选校外指导教师约120名,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化建设已初具规模。

      教研项目立项及论文发表成果丰硕。近3年学校面向校内外导师立项教学案例研究项目27项,以研究生工作站为依托面向研究生开展教学研究立项136项,教育硕士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人均数量升至2.65篇。2019届毕业生杨洒荣获湖北省第五届“长江学子”创新奖,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成功申请了2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学校结集出版《教育硕士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目前已出版八辑。

      学生竞赛获奖捷报频传。学校教育硕士先后获全国教育竞赛奖项49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3项、优秀教学设计奖5项,优秀组织奖3项,获奖学生达到总人数的1/4。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校教育硕士招生人数从2012年的22人增至2021年的242人,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超过85%的毕业生在中小学任教,在工作岗位上获得各类教学奖励超100项。通过持续推广与实践教育硕士创新培养模式,学院树立了教育硕士的“黄冈品牌”。

      社会反响普遍良好。2014年学院承办了“服务国家特殊需要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来自14个省市自治区的兄弟高校代表来校参会并交流学习。2018年在安庆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王仕杰教授介绍了学院教育硕士培养模式;2019年在河南信阳召开的“全国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上,校长陈向军受邀作首场大会主题报告,重点介绍了学院教育硕士创新培养模式以及重点推行“十个一”工程开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受到与会代表的热议和一致好评。近年来,先后有湖北工程学院、鞍山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高校同行来校学习和交流。2021年10月,“全国应用型高校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联盟”年会将在学院召开,会上将进一步探讨学院开展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创新,与兄弟院校共享研究成果。(郑永良 夏庆利)

        ·广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