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为期5天的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顺利落下帷幕。
据主办方初步统计,本届图博会共达成各类成果7321项,较上届增长7.9%,其中版权引进意向和协议2486项,较上届增长3.9%,版权输出意向和协议4835项,增长率继续超过10%。
通过线上线下洽谈等形式,国内外出版机构推动全球图书版权贸易合作,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文学广受海内外读者欢迎
文学是联通世界的桥梁。从历届图博会情况来看,文学类书籍输出和引进的数量均位居各类书籍前列,今年也不例外。
9月14日,图博会开展当日,包括瑞典袋熊出版社、黎巴嫩数字未来公司、伊朗吉尼亚出版社等在内的多家海外出版机构,对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新近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大风》《一根绳子》《猫冬记》,表达了版权购买意愿。“童书亦是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渠道。它们都是中国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国原创儿童文学有实力地走出去的例证。”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总经理凌卫说。
本届图博会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典诗歌文库》第一辑(下)签约仪式在中国作家馆举行,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指导下,作家出版社将协调各方力量,在未来几年完成《越南诗选》《老挝诗选》《尼泊尔诗选》《孟加拉国诗选》《文莱诗选》《克罗地亚诗选》《叙利亚诗选》《科威特诗选》等诗集的出版。
由中国外文局组织的“丝路百城传”丛书,已完成了20余个城市传记的书写,未来将与国外文化和出版机构共同组稿和互译,完成这一聚集丝路沿线100多个城市、多语种传记的鸿篇巨制。
世界期待聆听中国学界的声音
《中国社会科学手册》与“当代中国社会研究丛书”英文版出版协议的签订,是商务印书馆向德国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主动发出邀约,推动中国学术出海的应时之举。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其思想反映和理论概括,中国社会科学也在守正创新中与时俱进。在当下全球化的背景下,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出发,认真梳理有关中国社会的最新研究成果,组织权威专家学者翻译为外文出版,有助于海外学术界深入了解中国。”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顾青这样阐释主动出海的用意。
“世界需要更多来自中国学者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想,以了解真实的中国。”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图书总监李琰说。
中华书局与英国罗德里奇出版社合作的“生命医疗史”系列书籍签约仪式,于图博会期间在线上举行。未来5年,该社将翻译出版8种中国学者撰写的“生命医疗史”著作,与此同时,选取国际同类选题代表作6种以英文形式直接出版。中华书局除了自有选题外,选择适合中国的英文著作翻译成中文出版。
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徐俊认为,作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共同经历者,这次合作体现了两国出版界对生命的共同关怀和对发展问题的反思。
作为学术畅销书的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已有几部著作译介到海外。这届图博会上,他的新作《东亚青铜潮》英文版出版协议正式签订。
从《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到《东亚青铜潮》,许宏在写作中越来越感到,必须把中国放置到整个亚洲甚至全球文明史的框架下来考量。“它体现的是我们学术视野的提升,以及中国学者试图和国际学界一起,书写、构建全球文明史的雄心。”许宏说。
探寻全球书业的未来
本届图博会,中国出版行业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共有105个国家和地区约2200家展商参展,其中海外展商包括多家国际出版50强企业,新增8个参展国。
全球出版机构齐聚一堂,探寻书业未来发展之路。
本届图博会共举办1000多场活动,其中,北京出版高峰会议、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论坛,首届出版融合发展国际化论坛、2021BIBF世界童书论坛、第13届中国图书馆馆长与国际出版社高层对话论坛、5G新出版新阅读交流会等专业活动,聚焦全球图书行业发展大势,研商新媒体时代出版行业的新方向、探寻5G如何赋能出版、探讨数字技术如何服务出版等热门话题。
未来人们会以怎样的方式读一本书?
本届博览会上,由中图云创公司打造的“沉浸式阅读”展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记者见到,在状如蘑菇的“5G阅读丛林”下,读者正带着VR眼镜等视听设备,观看360度环绕拍摄的《永乐大典》《华山云海图》《流浪地球》等“书籍”。
“每一部‘书籍’时长约3分30秒,从版权洽谈到全景状态的影音制作完成,大约需3个月的时间。有一些较为精细的产品,如《永乐大典》,前后花了半年时间。目前已有数十家图书馆和学校订阅了我们的产品。”中图云创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