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6日 星期四

    南京晓庄学院:着眼非遗保护传承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作者:陆红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16日 15版)

        南京晓庄学院是由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建、南京市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陶行知先生1927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94年来,学校围绕“教学做合一”的校训和“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风,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余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教学实践中,学校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当中,使学生深刻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特长,以专业技能推进非遗的保护传承,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以地方非遗研究推进学生专业实践和发展

        南京晓庄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非遗社会实践,引导美术学院学生认真学习非遗传统工艺技术,组织文学院学生开展非遗历史文献考察。通过这些举措,学院有效引导学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实现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2014年,学院经江苏省文化厅批准成立“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涵盖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非遗科等五个研究方向,立足于南京,积极承担全省各地文化部门委托的非遗保护与研究工作,加强校地合作和研究成果转化,为全省非遗保存、传承和传播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为非遗保护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学院通过非遗保护传承社会实践推进复合人才的培养,明确不同专业学生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充分发挥学生所长,实现专业价值,同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非遗项目考察、保护当中,不断验证理论水平,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在非遗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非遗的了解和感悟,从而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文化素养和精神素养。

    将非遗保护传承融入教师教育

        南京晓庄学院将非遗保护传承融入教师教育,并同专业教学实践联系起来。教师教育学院开展的“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活动,以撕纸非遗项目呈现百年红色历史,打造生动的党史教育活动,通过传统技艺和教育内容的结合促进非遗的现代传承,同时也通过新颖的教育形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与艺术的有效融合。

        学院大力支持教师开展非遗主题研究,申报多项省部级非遗研究课题,广泛参与省内外非遗项目调研或培训,教师走出校园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重大非遗学术交流活动。学院还与周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合开展传统美术课程送教活动、“传统文化+美育推广”深度融合研究等活动,依托高校资源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围绕课程教学、社团活动、教师培训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给传统文化注入新元素,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让美育活动得到更好的推广。

        学院不断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活动与学科教学实践的结合,引导师生围绕红色文化主题开展非遗实践,促进师生在教学实践方式和教学思维上的创新发展,以文化教育引导学科教学,通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发展竞争力。

    以非遗美育实践提升学生素养

        引导学生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实践,以非遗文化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非遗文化走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非遗美育传承为主旨,引导学生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将非遗文化和技艺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传播到更广阔的群体中,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非遗,投身到非遗的保护传承当中。

        学院还开办“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民歌传承创新人才培训班”,开设校园特色项目“女子学堂”,并设立手工印染、陶艺、篆刻、书法、民歌、武术、舞狮等公选课程,丰富第二课堂,点燃学生传承非遗文化的热情,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不断成长。

        南京晓庄学院将陶行知教育理念融入非遗保护传承实践中,让学生将非遗研究和实践中受到的审美教育,进一步落实到自己的人格发展和专业实践当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实践理念和实践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和实践素养。

        (作者:陆红)

        (广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