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的手模、“奋斗者”号万米潜航服和万米深海海水、天和核心舱、九章量子计算机模型……9月11日,2021年全国科普日开幕,这些难得一见的展品在中国科技馆悉数亮相,吸引人们前来“打卡”。此次以“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将持续到9月17日,北京主场活动由中国科技馆区活动、北京科学中心区活动组成,记者在中国科技馆区活动现场,体验了丰富多彩的科普项目。
1、每件展品都体现党以科技自立自强的初心使命
在中国科技馆大厅内,“百年韶华 科普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科普展”正在展出。其中,一幅以小孩尿尿为例,讲解子弹出膛后的曲线原理的科普图颇为生动。据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介绍,这幅图产生于抗战年代,用来为战士们普及子弹飞行的抛物线原理,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从1921年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始终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将科学普及作为传播真理,开启民智的精神武器和发展生产、支持革命的物质力量,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王挺介绍说,这个展览展示了从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翻印的《工农学校读本》,到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文化部就设立“科学普及局”,又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唤“科学的春天”,再到如今我国拥有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建成现代化科技馆体系,全民科学素质指标超过10%的科普发展过程。“每一件展品都体现了党以科技自立自强的初心使命。”
展览还展示了今年6月份我国公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以下简称《纲要》)。根据《纲要》,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5%,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
“我们有过研究,科学素质提升最快的阶段是小学高年级时期。家庭是第一课堂,所以我们倡导每一个父母都要有科学教育意识,从孩子抓起,让我们的孩子从小知道科学,心中有‘科学’这两个字。”王挺说。
2、天和核心舱、钟南山手模静候“打卡”
“目前,量子计算机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竞相角逐的焦点,量子计算机在原理上具有超快的并行计算能力……”在量子计算的里程碑——“九章”量子计算机模型旁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曹原正在给观众介绍量子计算机的原理。
对于为何要来参加全国科普日,曹原表示,科研成果应该让更多公众了解,普及和传播科学知识是科学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在中国科技馆内,每个展品都有相关科研人员为观众详细讲解。我国的很多“大国重器”都在静候观众前来“打卡”,而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1:1实物验证件则格外抢眼。在全国科普日期间,航天员和航天员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在这里向前来参观的观众介绍,在空间站里的航天员们如何生活、如何锻炼、如何吃饭……
继续前行,依次还能看到东北黑土地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的数据和图示,“华龙一号”、综合智慧核能供热厂等体现我国核能事业发展的模型,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过程图解。
“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在全国科普日“科学家精神”展区,钟南山院士以视频的形式给全国青少年送上充满希望的寄语。屏幕下方,钟南山院士的手模也格外吸引人,很多观众忍不住将手放在上面,比一比谁的手大,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抗疫英雄们的亲近之情和敬意。
在“科学家精神”展区,不仅集中展示了33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珍贵手模或签名,还展示了屠呦呦的药物筛选单手稿、于敏的入党志愿书、黄旭华《〇九战歌》手稿以及李振声、孙家栋等科学家的寄语手稿。来自“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万米潜航服、“奋斗者”号取自“挑战者”深渊的万米海水等实物也在静候观众前来“打卡”。
3、看看自己的碳足迹弄懂“碳达峰、碳中和”
戴上VR眼镜感受中国生态环境的变迁,通过触摸屏测试自己一年的碳足迹——用淋浴还是盆浴洗澡、使用多少塑料袋、坐多少层电梯、乘几次飞机……都决定了自己的碳排放量。在全国科普日主场的“中国承诺 大国担当——‘30·60’碳达峰碳中和专题展览”上,这些互动展品前人潮涌动。
据中国科技馆展览设计师崔胜玉介绍,这个展览设置三个主题展区,其中,“黑色·困局”展区从人类文明发展角度,揭示碳排放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展示碳排放急剧增加引发的气候变化危机。“红色·觉醒”展区阐述了国际社会对人类生存危机的觉醒。“绿色·行动”展区展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中国布局和实施路径,以及如何借助自然的力量提升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如何通过人工技术手段进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从而增加碳吸收,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展览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展品和图文并茂的科普展板,解读科学概念,宣传国家战略。”崔胜玉说,“我们希望能以这个展览引导公众深入思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与挑战,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本报北京9月11日电 本报记者 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