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9日 星期四

    用青春汗水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作者:本报记者 张胜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9日 07版)

        【基层实践】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从民族地区走出的青年学子是如何发挥所学,投入家乡建设的?

    发挥所学所长:帮助百姓富口袋富脑袋

        回想起今年2月去北京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情景,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贺龙记忆犹新。

        2015年,贺龙主动请缨到革命老区、深度贫困村——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店子镇朱家营村担任“第一书记”,经过5年奋战,带领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5户202人全部脱贫。

        “刚到朱家营村,我发现不少贫困户‘想富’的动力不足。于是,我组织党员参观学习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发动党员向村民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还通过积分奖励等措施,激发了群众建设家乡的热情。”已是店子镇党委副书记的贺龙说。

        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克拉通克村的杰德尔别克·马迪尼叶提在河海大学求学7年。2019年获得硕士学位后,他选择去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任教。今年,他主动到和田地区于田县斯也克乡参加乡村振兴工作,指导农户们进行厕所改造、庭院改造,让农户生活更舒适、乡村面貌更整洁。

        “村民们都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一定能通过勤劳双手创造幸福新生活。”他说。

    矢志建设家乡:像一颗北极星为千万夜行者指路

        10多年前,出生在云南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的肖成彪,在爱心人士的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的支持下走进云南民族大学,成为全村少数民族中第一个大学本科生。毕业10多年来,他经常分享自己的学习故事和志愿服务经历,鼓励更多青少年投入家乡建设。

        发起“小举动,大能量”公益活动,为云南边远山区中小学筹款筹资,组建爱心图书室;带动身边人参与教育扶贫……“我坚信:小小善举里有着非凡的能量,就像一颗北极星能为千万夜行者指路。”他说。

        “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村口巷尾,我们一起收庄稼,一块搞卫生,一同为致富增收出力,为乡村振兴添彩。”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的波斯坦·努尔买买提回忆起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访惠聚”驻村工作经历,深感这坚定了她在基层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2014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访惠聚”驻村工作为突破口,以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等工作为重点,逐步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民族和谐的社会治理新路径。2015年大学毕业后,波斯坦·努尔买买提就关心着家乡发展,并积极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

        今年6月,西南民族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旦真措来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工作。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牧民的纯真质朴,让我对这片热土有了更多的归属感。我组织开展了‘增进民族团结、共促文化交流’红领巾小课堂主题活动,开展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守护生命靓在乡村’森林草原防火灭火志愿服务等,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一份力量。”她说。

        几天前,旦真措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其中“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论述,印象十分深刻。

        “我会以更主动的态度学习专业知识,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法律法规‘种’在广大农牧民群众心中。”她说。

        (本报记者 张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