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5日 星期日

    防沉迷需全社会形成合力

    作者:李丽 余宁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5日 06版)

      【把脉】 

      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绝不能等闲视之。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未成年人占据了相当的用户比例,根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其中62.5%的未成年网民利用互联网玩游戏。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沉迷网络游戏的情况不在少数。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并将长期存在。发挥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寻找有效途径实现良性互动,避免和克服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和政策关切。

      不可否认,适度的玩网络游戏能够起松弛与释放作用,特别是一些运动类游戏以及编程、象棋、围棋等游戏形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和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在情节、玩法、画面、特效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有增无减,射击、竞技、角色扮演等强感官刺激和沉浸式的游戏进一步增强了未成年人沉迷的风险,游戏企业为了增加“用户黏性”,还聘请专家研究玩家心理,针对人性弱点进行专业化设计,让游戏产品尽可能多的吸引用户投入时间、精力和财力,给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治理带来巨大挑战。游戏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

      沉迷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日常作息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身体的成长发育。首先是对大脑发育的影响。当前,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游戏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主要集中在6至14岁,有的甚至更年幼,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可能会导致他们的神经细胞和脑组织退化,多项感官功能减弱,这种影响对正处于早期智力开发的儿童更为明显。长时间、近距离观看屏幕引发的视力损害也不容忽视,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次,过度的网络游戏会直接挤占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的时间。数据显示,13.2%未成年手机游戏用户,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长时间专注于游戏当中,体育锻炼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可能会诱发颈椎问题和肥胖症,对身体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此外,沉迷网络游戏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下降。熬夜玩游戏,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对日常精神状态、身体免疫力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可能还会导致情绪焦虑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沉迷网络游戏还会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量的课程由线下搬上了网络,带来了不少便利,不少家长对待互联网和网络设备的态度由“严控”转为“放松”,认为是孩子学习所必须,疏于管理,这也间接导致了我国上网玩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数量增长。一方面,导致未成年人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错位。受限于自身成长阶段的特点,未成年人容易被网络游戏吸引;同时自律性差,一旦沉迷则难以自拔,部分游戏崇尚暴力、漠视生命的情节设计,极易模糊、扭曲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的甚至可能诱发违法犯罪。另一方面,使未成年人自控能力下降。沉迷网络游戏必然会导致未成年人对网络生理心理的双重依赖。网络游戏中极容易获得即时反馈,游戏“组队”“交友”中的无所顾忌,所带来的刺激感和满足感,都使得未成年人容易沉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享受在游戏中“掌控一切”的感觉。一旦回到实际生活中,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现实中的自控力下降、缺乏毅力,遇到困难选择逃避。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面对沉迷风险,应当通过多方协同的方式进行,构建政府、学校、平台、家庭共同发力、齐抓共管的多方联动格局,完善工作体制,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形成完备的防护体系,为未成年织牢防沉迷的保护网。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促进防沉迷的各项制度更加完善,依据法律规定,出台明晰的、可执行的标准细则,明确政府部门、平台、学校等主体的责任。要依法、持续对网络游戏平台进行强监管,加大相关法规、制度的监督执行力度,加强防沉迷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游戏企业限制注册年龄、实名注册、规范付费、固定时间、固定时长等方面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持续监管,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清理互联网平台中涉及低俗暴力、恐怖等的不良游戏。

      其次,要落实网络游戏平台责任。网络平台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自律,主动配合接受监管,不能单纯追逐经济效益。把牢未成年人的网络入口关,严格身份验证系统,通过“限玩、限充”、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等技术措施为未成年人构建绿色屏障。完善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系统,及时修补漏洞,防止各项保护措施形同虚设。完善平台审核机制,健全平台内部举报机制,减少不良信息进入未成年人视野。

      再次,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学校对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和干预义务。根据未成年人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精力旺盛等特点,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安排,引导未成年人平衡学习娱乐的关系,合理分配精力和时间,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发掘更多自身兴趣点。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关怀,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构建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帮助未成年人跳脱对虚拟游戏空间的依赖。

      最后,要发挥家长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对个体而言,家长是孩子接触网络、形成良好上网习惯的第一道关口,家长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政府、学校以及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无法替代的。当前,仍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玩网络游戏采取放任态度,不了解孩子玩什么游戏、玩多长时间、跟谁一起玩,或者虽然知道,但是不懂得如何教育引导。家长要以身作则,提升自身素养,积极主动履行监护职责,营造舒适的家庭教育和网络使用环境,既不能谈游戏色变,也不能听之任之,以有效的沟通和引导方式,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提高孩子对网络游戏的科学认知,培育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杜绝沉迷。

      (作者:李丽、余宁,均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