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和流动,考试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通过考试,特别是高考改变命运,成为家长、孩子甚至整个社会的执着信念,尽管一考定终身的状况已然改观,但孩子的分数始终牵动着家长的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为了孩子拿到亮眼的分数,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挤压着本应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空间。
真正疏解家长对分数的焦虑,就得克服唯分数的倾向,发挥好教育评价“指挥棒”的正向作用,引导家长重视分数本身的结构、分数背后蕴含的能力类型,促使广大教师和学校引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完善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的机制与模式。学校以知识传授和思维启迪等智力性因素培养为主,家庭教育应更多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品质塑造和人格完善,包括是非观、义利观等,引导孩子成为心怀仁义的社会人,成为身怀长技的职业人,而不是成为只会应试的单向度的人。
从国家层面看,合适的政策安排能给个体带来对于未来的稳定预期。在这方面,“双减”政策对唯分数倾向的坚决破除,给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在具体执行中,各级政府还需细化、优化教育政策供给,探寻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评价方式。
疏解家长们的分数焦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用人单位应降低对于学历出身的过度强调,让任人唯贤、任人唯能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作者:杨玉春,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