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我们需要怎样的财商教育

    作者:王丹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2日 02版)

        继智商、情商教育后,财商教育正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打开网页和各种手机应用,“0基础,小白也能学”“你不理财,财不理你”“N年让你实现财务自由”等主打财商教育的广告语扑面而来,精准撩拨着人的财富焦虑以及以小博大的投机心理。不出意外,其中一部分展示将成功完成“使命”,实现广告转化与课程引流。

        尽管《富爸爸穷爸爸》之类的理财书籍在中国过去的十多年里并不少见,但财商教育备受社会关注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较于过去,当前社会的财富分配方式已经发生变化,工资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已不似以往,资产性收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之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理财工具不断丰富,普通民众广泛参与投资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个体和家庭所要承担和面对的财务选择与决策也日趋复杂,人们寄希望于通过财商培养满足自身对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纾解普遍存在的致富焦虑。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公众理财需求提升的同时,社会上类似“xx贷”这样的金融陷阱不时出现,炫耀性消费、攀比浪费等现象一直未除,不同社会群体对金融产品的风险甄别能力明显不同,这也带来了公众对于财商教育缺乏的更多反思。现实生活中的正反案例,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财富价值观,提高对金融风险和陷阱的辨别能力,这也成为助燃财商教育市场的一把把干柴。

        和其他教育一样,财商教育看似是个人的事,但又不局限于此。信用意识、风险意识、财务规划等,是当代社会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就这些内容对个体进行培养,可算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不仅有益于个体幸福,还将造福社会。也正是基于此,不少国家将财商培养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据统计,早在2009年就有超过50个国家发布并实施了相关的教育计划,一些国家已形成了一套覆盖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整个周期的财商素质教育体系。

        在中国,近年来财商教育的发展似乎更为抢眼,最为直观的一点就是市场的高速扩容。有数据显示,中国近三年理财教育公司注册量超过4000家,比前3年翻了一倍多。不过,伴随市场的快速膨胀,财商教育课程质量良莠不齐也渐成问题。

        据媒体报道,不少新入场的财商教育服务提供商低价拉新,一味追求流量与挣快钱,并没有科学严谨的课程体系建设和足够数量的合格师资作保障,更别提对教育规律应有的理解与敬畏。虚假宣传、诱导消费、不退费等已成消费者维权投诉的重灾区。更让人忧虑的是,一些财商教育课程主动“顺应”学员心理需求,明里暗里进行荐股荐基等违规操作,和一些金融机构“合谋”为学员提供分期付款、信用卡、贷款等服务,由此可能带来的个人与社会安全风险不可不察。

        让财商教育告别眼下的野蛮生长,呼唤强力监管的及时上线。对于谁来监管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对于如何确保其教育属性,市场应有怎样的准入门槛,市场主体该参照何种知行边界与监管规则等问题,都应及时厘清。对于虚假宣传、退费难等消费者反映集中问题的解决,则有赖于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收费标准,划出禁止“分期付款”“超前付费”等政策红线,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如果说,过去几年的知识付费浪潮淘出了“知识获取没有捷径”这一观念,那么眼下主打速成的“伪财商教育”,也足以让我们得出“财商提升与财富自由没有捷径”这一结论。当财富焦虑被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其所贩卖的希望也必将是廉价且虚幻的。财商教育从来就不简单等同于理财操作,面对时代的机会与风险,规划财富的能力、控制风险的信念以及对不确定性的认识与容忍,包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这些关涉理念与品格的部分,或许才是财商培养中最根本之处。照此看来,发展国民财商教育,提升国民财商素养,仍任重而道远。

        (作者:王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