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国际奥委会前主席、比利时人雅克·罗格因病去世,享年79岁。
从2001年至2012年,罗格出任国际奥委会第8任主席。从万人瞩目的奥委会主席任上退下来后,他担任了联合国秘书长青年、难民和体育问题特使一职,为促进和普及世界体育事业呕心沥血。罗格后来因病回到位于比利时根特市附近的小镇丹泽生活,直到去世。
国际奥委会29日宣布,为表达对罗格的敬意,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奥林匹克博物馆,以及所有国际奥委会建筑降半旗致哀五天,并邀请世界各国和地区奥委会以及各国际单项体育协会参加这一纪念活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强调,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失去了一位朋友。巴赫说,罗格帮助国际奥委会“实现了现代化和转型变革”。他不仅倡导青年体育运动,成功地举办了青奥会,他还为净化国际体育赛场和反兴奋剂作出了杰出贡献。比利时奥委会主席贝克说,罗格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尽管他受到疾病困扰,不久前仍给比利时国家奥委会发来贺信,祝贺比利时奥运健儿在东京奥运会取得的成绩。罗格自始至终是国际体育事业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
儒雅博士 “清白”先生
雅克·罗格1942年5月2日出生于比利时的根特。罗格年轻时就表现出极高的体育天赋,曾以帆船运动员的身份参加了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获得一次帆船世界冠军、两次世界亚军和十六次比利时冠军。他还十次入选比利时国家橄榄球队。在超乎常人的长期体能训练之余,他还获得了体育医学博士和整形外科医生资格,曾任比利时根特医院整形外科部主任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体育医学讲师。罗格业余时间喜欢逛博物馆,是位出色的现代艺术鉴赏家。2012年,罗格被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封为伯爵。
1989年,罗格当选欧洲奥委会主席后,在国际体育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迅速上升。1991年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1998年成为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2001年7月,罗格当选国际奥委会第八任主席。作为国际奥委会在21世纪的第一位主席,罗格上任伊始就表示,应合理控制奥运会规模,比如将夏季奥运会的参赛人数限制在10000人以下。同时,为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弘扬国际奥林匹克精神,应该让更多的城市有机会举办奥运会,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势所趋。在罗格的任期内,巴西里约热内卢成功地获得奥运会举办权,这是南美洲国家首次举办奥运会。
罗格将反腐和反兴奋剂作为任期内的核心问题。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罗格是首位入住奥运村的人,并亲力亲为地监督反兴奋剂工作。他明确表示,国际奥委会必须保持体育的清白和信誉,因为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命力之所在。在这位整形外科医生看来,整顿秩序就要像做外科手术那样敢于“动刀子”,以真正实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理想,还奥林匹克运动以应有的“清白”。在罗格任期内,奥运会增加了反兴奋剂检查次数。他力主将反兴奋剂机构提取的运动员尿样和血样冷冻保存,最多可以保存8年。这些举措无疑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反兴奋剂运动的成效。让罗格最感欣慰的是,2010年,首届由15岁至18岁青少年参加的青奥会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体育运动对增强青年一代体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坚定反对将体育政治化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记者曾在洛桑出席罗格主席的记者招待会。罗格给人以不苟言笑的“冷面硬汉”形象。他身材修长、健硕、仪表堂堂。他说话声调不高,语速和缓,厚重的声音给人以沉稳、可信的感觉。除母语弗拉芒语外,罗格还精通法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等。他冷峻的外表下掩盖着坚定的信念,他反对将体育政治化,对体育运动有独到见解。
1980年,美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并呼吁西方盟友共同抵制。罗格顶住了美国和比利时政府的压力,以比利时体育代表团团长身份率团参加了比赛。罗格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后,更是将他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理念贯穿始终。他强调,国际奥委会反对任何势力利用奥运会表达任何政治诉求。国际奥委会是一个体育组织,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运动不会也不能干涉任何主权国家内政。体育运动能让世界向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地转变。
罗格因为力挺北京奥运会而受到一些西方媒体和反华势力的攻击,但他对中国组织大规模赛事的能力了然于心,坚信中国举全国之力筹办奥运会一定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正是基于这样的信任,在洛桑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西方记者刁钻甚至是挑衅的问题,他以事实和数据沉稳地应对。
201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罗格代表国际奥委会为灾区捐献800万美元。罗格希望中国人民通过北京奥运会振奋精神,重建家园。
中国没有辜负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重托,如罗格所说:“北京奥运会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奥运会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中国也了解了世界。
罗格走了,却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遗产。我们永远怀念他。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