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2日 星期四

    在“美”中体验生命的情感

    ——全国第一套中小学《美育》读本带来了什么

    作者:本报记者 殷燕召 本报通讯员 龚朵拉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2日 09版)

        4月29日,西安市碑林区东羊市小学的学生等待进行戏曲韵律操表演。新华社记者 刘潇摄

        近来,关于“美”的新闻频频引发热议:在微博热搜词条“奥运会狠狠修正了我的审美”下,不少网友不禁感慨,原来美感从来不专属于白瘦幼;另一词条“掉进医美陷阱的年轻人”更是关注到当下的年轻人对于“美”的焦虑;而近来“流量明星”带偏审美观的讨论更是甚嚣尘上。关于审美的讨论让人思索,究竟什么才是美?应该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美的教育?

        早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国家就明确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到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再次对美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面临如此重要的课题,日前,人民美术出版社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套中小学《美育》读本,试图用丰富多元的话题在心灵深处播撒美的种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提供范本。

    学会在自然中发现美

        什么是美?美来自哪里?“这可能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学术课题。但是对于我这样的小学教师来说,却相对简单。”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中美术教师蔡烨说,“用美点亮学生心灵,真的很简单。花开在学校的苗圃里,很少有学生去关注这花美在哪里。但是,把它剪下一两枝,错落有致地插进花瓶里,或随意交叉摆在白纸上,立刻就会引来一片惊叹,真美啊!”对于如何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美,蔡老师的感受是:巧妙利用空间、明暗等美术基本元素,就能让孩子们意识到美首先源于自然。

        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周伟对这种审美教育深表赞同,他说:“针对青少年应落地讲美,用他们身边的事物讲述美,实实在在地告诉他们美在何处。我们一直提倡,最好的美育就是要扎根自然、扎根生活。与其在教室里讲述美的知识,不如让孩子们走到生活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山水云月、花草虫鸣,在感受自然魅力的同时,发现美的奥秘。”

        在周伟看来,自然就是最生动的美育课堂,色彩、线条、图形、明暗、肌理……所有这些美涉及的基本元素,都能从自然和生活中获取。老师在自然中教会青少年美的规律,再由他们自己去发现和表达生活中更多的美,这正是美育的魅力所在。

        “孩子们对美的发现与表达确实出乎我们成人的意料。”蔡烨介绍,她在引导学生对照身边的环境认知“美”后,布置了一个以“春天与鲜花”为主题的随手拍作业。作业交上来后,真的惊喜不断:有运用空间技巧拍微距、近景的,有运用光线明暗拍颜色变化的,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一张用微距拍摄的桃花,花朵上停留着一只小蜜蜂,脑袋钻进花蕊里,蜜蜂黑黄条纹滚圆的身体在花瓣一丝丝浅浅的脉纹映衬下,更显得萌态十足。“虽然存在抖动导致的画面质量等方面的瑕疵,但‘美的种子在发芽’是不争的事实。”蔡烨道。对此,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薛倩琳认为,义务阶段的美育教育,就是要这样以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方式,以丰富多元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学生领略美的趣味、启发审美感受,体会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会在文化中感知美

        8月4日,昆曲《狮吼记》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戏曲讲述了眉山书生陈季常惧内的故事,演出中除了风流却惧内的陈季常和娇媚又泼辣的柳氏这对主角外,同样胆小惧内的审判官、土地公公这样的丑角也凭借滑稽生动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提起丑角,人们常常把它和“丑”联系起来,确实,丑角没有小生的俊俏,比不上老生的潇洒,也不敌武生的英武和花脸的粗犷。丑角扮相滑稽,那面部中央抹上“白豆腐块”的脸谱确实与美沾不上关系,不管其扮演的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人物,每每出现在戏台上,光是那丑得怪诞的装扮就已让观众捧腹大笑了。

        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刘亚刚却说:“戏曲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丑角排在末位,看似地位最低,但在戏曲中却是一个重要角色。戏班中常言‘无丑不成戏’,丑角扮演的人物三教九流俱全,要熟知众人念唱做打的技艺,还需胆识过人、才思敏捷,按如今的话说,丑角得是‘十项全能’才行。丑角的插科打诨、说笑逗趣,对推进戏曲情节必不可少,他在舞台上的表演看着轻松,实则是多年的苦练所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句诗最能形容丑角的表演艺术。”

        “我们教育青少年欣赏美,不应该仅局限于视觉上漂亮的审美感受,更应该重视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一定的审美素养,包括文化上的、艺术上的素养积累。”刘亚刚解释道,“就像欣赏一幅写意画,除了欣赏它作为画作的美感,还需要对美学中的虚实、意境,以及传统文化中某个意象所代表的品质有所认识,否则很难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蕴,真正欣赏到作品的美。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赋予它们的美感,不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就无法获得深切的审美感受,只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刘亚刚介绍,除了启发青少年认识各类艺术作品中的深层美感,美育还会引导他们思考传统风俗文化美在哪些方面:“像《中国人的新年第一天》这样一课就很有意思,我们在书中图文并茂地向学生讲述了古代的中国人是如何度过元日这一天的。”人们点灯守岁,祈求来年的康健殷实,南宋诗人陆游在这一天也颇有兴致地写起了辟邪的桃符;史学家赵翼童心未泯,在寒夜中披衣爬起等待新年第一声雄鸡报晓;而白居易则和所有走亲访友的人们一样,起了个大早去拜访老朋友刘禹锡——通过这样生动的介绍,孩子们更能领悟元日这一节日所包含的辟邪祈福的象征意蕴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情趣美感。

    学会在情感中体验美

        教育家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蔡元培希望通过美育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格健全、品行高尚的人。一个人的人格如果完善了,有了对美的追求,自然会追求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人民美术出版社在编写《美育》读本时更注重让青少年理解人的情感。周伟说:“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并非以教授技能为主。新时代的美育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应当采用感悟的而非知识化的、多学科知识融合式的而非单一学科独立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达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让他们领悟美为何物、理解人生的道理和成长的要义。”

        “孩子们常能理解欢愉快乐之美,却并不认为孤独、怅然是美好的,而我们的美育要做的是让他们也能坦然欣赏并享受人生中的孤独,而不至于因此减少对生命的热爱。”周伟道。在该系列美育读本中,有许多积极进行情感教育的篇目,其中一课便讲到了《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在人生中所经历的物质孤独、人际孤独与爱的孤独,薛倩琳说:“我们希望借此告诉青少年,在人生中孤独是一种太平常的状态了,每个人都会一次次陷入孤独无助中,但孤独之后便是新的成长。孤独是一种沉静的美,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享受温情的人很多,但能享受孤独的人却很少。也许与朋友交往会拾到岸边美丽的贝壳,而享受孤独则会使人获得大海深处的宝藏。”

        同时,人民美术出版社也注意到新时代的中华美育与中国的历史、道德观念、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应当用家国情怀之美培育青少年。编写人员的一致协商,将该系列美育读本每一册的最后几课设计为家国情怀教育专题。根据不同学段青少年的情意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差异进行了不同的题材选取,有充满温情、重视行孝感恩的《父亲》《胖嫂回娘家》,有描绘岳飞收复失地、北上抗金过程的连环画,有舍小家为大家的赵一曼在就义前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有红军舍生忘死、无畏牺牲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青少年在得到这样美的行为、美的思想的滋养后,他们的审美观会向崇高的方向趋近,对自我产生追求,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美的人’。这不同于常规的道德教育,靠的不是说理,而是情感上、审美上的熏陶。”周伟道。

        (本报记者 殷燕召 本报通讯员 龚朵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