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家的小康故事㉟】
我们梨树的黑土地,当年那个肥呀,“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
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因为长期高强度耕作,加上大量使用化肥,黑土地变成了灰土地。别说捏成团,天上一刮风,土粒子满天飞,刮得人脸都疼。
那么咋整呢?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们来支招——秸秆覆盖、机械种植、轮替休耕、规模经营。目的呢,要让这片土地重新冒油花儿。
专家们选取高家村一块225亩的“破皮黄”地块作为试验田,用宽窄行轮番耕作的模式种苞米,不铲地、不耥地,让秸秆像被子一样盖在地上、自己腐烂。
试验田一种上,十里八乡就开了锅,乡亲们说我们“不是正经庄稼人”。可慢慢地,大家看出了门道:有秸秆覆盖的地,产量比老做法高三成!
2018年,梨树遭遇53年来最强春旱,可在秸秆覆盖还田的地上,春播却没受到大影响——因为土里攒住了湿气,一攥还能成团。黑土地重新冒油花儿了。
这以后,来问技术想跟着干的人越来越多。
2020年,县里经过改良的200万亩黑土地增产近一成,节约成本1.4亿元,增收接近2.4亿元,让33万多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梨树,嘱咐我们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听了总书记的话,我们更有干劲儿啦!
(本报记者任爽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