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开浙江省宁波市的地图,北仑区郭巨街道在最东角上,三面环海。这里生活着一群孩子,或者留守,或者家处困境,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家——海娃之家。
“杨芳阿姨,我数学考了97分!”郭巨街道东港社区副主任郑杨芳敲开一户居民的门,还没看清楚人影,怀里就扑进一个欢呼雀跃的“小黑娃”。
“小黑娃”名叫浩浩,是一名即将升入二年级的小学生。以前的他,身板小,不爱笑。他小小的家里挤着三代人——母亲身体不好,父亲离家打工,外祖父母已至耄耋之年。在养育孩子上,家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郭巨街道,留守儿童200多名,困境儿童就有近40名。该怎么帮助他们?
“社区的关爱和帮助不能缺位。”郑杨芳始终关注着这个群体。2017年4月,海娃之家在东港社区成立。
海娃,海边的孩子。从此,海娃之家成了浩浩和小伙伴们的第二个“家”。
爸爸去世后,瀚瀚就开始害怕黑夜。但他很懂事,从不向爷爷奶奶倾诉,成绩也总处在班级前列。早已回到湖北娘家的母亲极少关心孩子,甚至借机把瀚瀚带回湖北,打算让上初中的他辍学打工。郑杨芳得知后,急忙扔下手头工作坐火车赶去湖北,好说歹说才把翰翰带回宁波。
然而,瀚瀚对黑夜的恐惧让郑杨芳意识到,仅靠社区的力量还不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2018年9月,海娃之家和周边8家基层党组织建立起公益党建联盟,共同打造了一个成长指导、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的多元平台。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一起对海娃们开始了精准帮扶。
如今,公益党建联盟的爱心已经渗入了海娃们的每一个小日子:成为小学生前,联盟发起点亮书桌活动,准备了全套的开学礼包;心情不好时,心理咨询师们就是最佳的倾听者;疫情期间,大学生志愿者们上门做网课系统演示……
每当别人问宸宸在哪儿最开心时,他总会大声地回答:“海娃农场!”宸宸现在读小学,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离开了家。他爸爸一下班就玩手机,父子俩待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可怜。
2019年的儿童节,海娃之家开启了海娃农场公益项目。宸宸也去了,拉上了爸爸和奶奶。他拿着分到的秧苗,认真地挖坑、播种,爸爸则浇水、施肥,合作得亲密无间。
“很多海娃的父母存在着与孩子不沟通、不会沟通的问题。随手把孩子扔给老一辈是常态。”东港社区党委书记王英介绍,社区携手公益伙伴,在街道的百亩花田建起了海娃农场。在这里,父母与孩子牵手劳作,拉进了心灵的距离,促进了亲子沟通。
除了实践课,海娃之家还定期邀请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各类专业人士来开设家长讲座,有引进国外先进育儿理念的知识讲座,有主题是“怎么当父母”的系列课题,还有开学前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校园生活的衔接课程。
今年3月26日,北仑区启动建设儿童友好城区,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公共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儿童生存发展的环境。仅郭巨街道就将根据每个社区、每个村的特色,在今年建成12家儿童之家。
“有了政策支持,海娃之家不仅能升级到2.0版本,还能将经验传播到整个街道,为更多孩子创造更适宜的成长空间。”郭巨街道妇联副主席张芬娜说。
(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通讯员 干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