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31日 星期二

    唯功利的教育观该变变了

    作者:王少敏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31日 15版)

        【教育随想】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赖人才,教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路径,从国家的立场看,教育的根本任务乃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切入教育的本质之中。但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个人的立场看,教育也背负着世俗的功利。国家需要和个人功利的不一致,是当前诸多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个人还在用应试教育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克服这一困境,一方面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另一方面还要在方法和制度上加紧探索。

    立德树人:从国家立场出发的教育本质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司马光在总结智伯灭亡的教训时说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只有以德率才,才能让才为人民服务,让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有道是:“有德有才是精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的本质力量变得空前强大的现代,德对于才的统率作用就尤为重要。当今世界深受科学技术的困扰,科学技术如何被运用已是一个重大问题,人类社会如何才能从工业生产造成的自然创伤、环境问题、生态危机中恢复过来,如何才能从核泄漏核弹头造成核阴影中恢复过来?摆脱现代困境,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美好,非得把德诉诸运用于科学技术不可。

        树人必先立德,如何树人?树人的具体举措乃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个很大的因素是只看到教育在时间利用上的矛盾,而没有认识到五育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有的人认为,学生的总学习时间是一个固定的值,这点时间用到了体育锻炼等等方面上去,用到智育上的就必然会减少,但大量的研究的结果发现:运动能够促进新的神经细胞生长并发育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神经细胞,运动可以使人们拥有更高的学习效率,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抗压能力和注意力。所以,在学生的总时间有限的约束条件下,只要在时间分配上做到科学合理,充分发挥五育之间互相促进的作用,是能让时间利用的总效用达到最大的,在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让智力发展得更好,而不会因为减少了投入到智力训练上的时间而影响到智力的发展。

    阶层跨越:从个人立场出发的教育功利观

        当前部分人群对教育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阶层跨越的焦虑,农村等贫困地区家庭为了摆脱底层陷阱,新中产为了让下一代顺利沿袭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他们都把教育作为投资回报率最为可观的选项。他们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对待教育,不再把教育视为人成长的条件,而是跨越社会阶层的工具,在他们看来,教育就像一把梯子,他们需要借着这梯子一点一点往上爬升。“鸡娃”之风愈演愈烈,背后的动机之一,也如一些家长所担忧的那样,一些成功人士曾经家境贫寒,担心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努力,会回到自己原来的起点。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唯功利主义是应该被批判的东西,一“唯”功利就狭隘了,功利的中心就只剩了个人,而把与个人密切相关的其他一切都统统屏蔽掉了,最终也让个人的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正视教育的功利的同时,克服教育的唯功利主义,这是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育治理:国家需要与个人功利的辩证统一

        在通过教育需要达到的目标方面,国家的诉求与个人的诉求有时候是一致的,有时候又并不一致,因为在实现社会阶层跨越时,一个人只要攀着教育这梯子比别人爬得高,他就可以达到改变自己命运的目的,而无关乎这种爬升是以分数为筹码还是以综合素质、核心能力为筹码,但是国家命运却只能依靠综合素质、核心能力,尤其在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发展时代,就更加重要。

        当教育足以深深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不足以深深改变国家的命运,我们便对教育有了忧患。让个人命运完全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在个人大获前途的同时让国家也大获前途,此中前提条件究竟是什么?但不难知道的是,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个人还在用应试教育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个人还没有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过度依赖基于知识的选拔方法和制度来选拔人才,而基于综合素质、核心能力的选拔方法和制度还没有成熟。因此,克服当前的困境,一方面是要加强思想教育,让人自觉地为国家的需要而学,国家需要什么,个人就学成什么,国家需要知识,个人就学成知识,国家需要创新创造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个人就学成拥有创新创造的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唱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育强音。思想教育绝对不是虚无缥缈,软弱无能,可有可无的,思想的现实性在于,思想力量能通过物质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物质力量需要人去掌握,而思想力量也就是精神力量能掌握人自身;另一方面就是要加紧探索,创造出一套基于综合素质、核心能力的选拔方法和制度。

        (作者:王少敏,系浙江省诸暨市滨江初级中学教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