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30日 星期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文明维度

    作者:张明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30日 06版)

        延安革命纪念馆。新华社发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鲜明主题。百年党史留下的宝贵经验之一,是“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深刻根植于中华文明基因之上,是民族性与时代性有机统一的艰辛探索,既彰显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又推动了从中华文明中汲取养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进程,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结合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1.中华文明与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而且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从文明基因角度出发,可以更加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文化结构及其发展的逻辑必然性。

        中华文明是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启的重要视角。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面对中国革命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源于西欧文化语境和对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运动进行总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直接用以阐释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这是需要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因为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一些人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经典理论,“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无视中国文化历史语境的特殊性,对中国革命造成了灾难性影响。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必须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出发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里所言的“具体实际”,不仅指中国革命的具体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也包括中国数千年历史和传统所构筑的文明基因,离开中华文明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完整的。

        中华文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厚文化土壤。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强大生机与活力,关键在于其面对异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不是采取绝对的抵制态度,而是兼容并蓄,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从而不断创造中华文明新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深深扎根于中国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优秀文明基因为其提供了丰沃文化土壤。早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中国共产党人,都是深谙中华文明精华的优秀知识分子代表,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基因深深镌刻于他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并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理论资源。

        毛泽东同志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范式做了如下规定,即“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发轫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就在于一方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也恰当运用了中华文明特有的表达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非仅仅体现在形式上通过民族语言来表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二者在内容上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定、又彰显中华民族鲜明特征的新的理论形态。

    2.百年党史光辉历程与中华文明基因的内在推力

        离开中华文明的基因,便无法从根本上把握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不断走向胜利的内在理论密钥。中国革命胜利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倘若单纯固守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经典理论,马克思主义便不可能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与现实实际,理论用以指导实践的生命力也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倘若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甚至以传统文化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只能步入文化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狭隘视野,不可能为中国革命胜利找到科学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从社会主义思想早期在中国传播开始,如何使这一源自异域的思想理论能够契合中国现实、能够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付诸实践,须臾离不开中华文明的中介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并不是将外来的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文明截然对峙,而是实现二者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明确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文明强大历史穿透力与影响力的必然延伸,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守中华文明本位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诸多理念都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价值典范,诸如,实事求是与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发展道路的思想渊源,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关联,等等。重视挖掘中华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要将其中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3.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方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关系,通过总结中国实践经验深入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进程,集中阐释了新的世界文明观。

        坚持文明之间互学互鉴,共同构建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观。自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开辟以来,代表工业化发展诉求的西方文明赤裸裸地对人类文明形态进行等级次序的划分:代表先进或现代的西方文明与代表落后或传统的非西方文明,“文明隔阂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甚嚣尘上。实际上,人类文明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隔阂”“冲突”和“优越”,而仅仅是文明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并不影响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与融合。因此,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倡“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不同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基于和而不同文明观的价值规范,为世界历史叙事构筑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在传统世界历史叙事模式之中,“世界”是由资本扩张所组成的利益化网格,西方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无疑处于利益网格的中央。原先不同文明之间的空间差异,被转化为时间上的差异,即所谓代表不同时代的文明差序。广大非西方国家因处于所谓文明的劣势地位,被排除在叙述世界历史的角色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标志着对以往世界单一性、排他性历史叙事模式的彻底革新,即全体人类因命运与共,必然共同承担书写世界历史的角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深刻扎根于中华文明基础上展开的实践探索,开辟了异质于西方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凸显了作为中华文明21世纪表现样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求解人类文明问题上的世界历史意义。

        (作者:张明,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基地副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