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8日 星期六

    三封来自支教师生的读者来信——

    感受“被需要的幸福”,创造最美好的青春

    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8日 01版)

    《光明日报》编辑部:

        看了贵报《给边疆栽上万朵鲜花》这篇报道,深受感动和震撼,也引发了我的无限思绪。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从大学时组织支教队回家乡支教,直到毕业选择回家乡从教这一路的情景。

        让我感念至今的是,2013年5月2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山外大学山巅梦》为题,报道了我的故事。我来自贵州毕节一个偏僻山村,200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学习。大一暑期开始,我创建了北师大贵州岩口爱心支教队,到毕节山区岩口村支教,此后每年暑假都如约而至。经过几年坚持,我们的支教得到更多人响应,当地政府和希望工程在岩口村建起了希望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在这里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持续派出优秀学子前来支教。据不完全统计,我当年支教的学生中,有14人考上了本科大学,走向了宽广的人生。

        2013年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到毕节做一名中学老师,原因和保定学院支教群体的心声是一样的:“被需要的青春,才最宝贵。”

        我立志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用心用爱帮助每名学生成长。工作八年来,我用心记住每位学生名字,为他们手写过1200多张生日贺卡;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关注贫困学生,为多名贫困生找到资助。

        有位学生曾经写信给我:“启平哥,我家很穷,过着10元钱一天的生活。未来好迷茫,不知道努力能不能看到希望……”我以最快速度给他回信,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并告诉他:“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物质上暂时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改变贫困的想法。今后学习生活有困难,就找启平哥。”一个高中大男孩,每天10元怎么生活?我和爱人商量,每个月自掏腰包支援他400元生活费,帮助他安心学习。

        除了在毕节一中工作,我还利用空闲时间到乡村学校帮助教学,鼓励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学好本领,再回来建设家乡。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八年过去了。感觉还是第一天工作的样子,期待每一节课,期待着一届届学生成长。而每次站上讲台,都能感受到学生信任、期待的目光。他们还给我写下很多留言、书信,让我体会到被需要的幸福。

        支教不但给了我人生的方向,也给了我温暖的爱情。在支教过程中,2012级师妹李秋菊和我相知相恋。毕业后,身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的她放弃了回家乡四川南充市高级中学工作的机会,毅然来到毕节一中,和我一起为山区基础教育发展倾注心血。

        回顾自己的成长,感受保定学院支教老师们的情怀,我深深认识到: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更是爱的传播者和希望的播种者。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来说,课堂应该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让他们像种子一样,沐浴着阳光雨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衷心希望更多青年朋友来到这样的孩子面前,成就孩子们的明天,也点亮自己平凡却有分量的人生!

    毕节一中历史教师 朱启平

    2021年8月6日

    《光明日报》编辑部:

        “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细读了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的事迹报道,这句话不时在我耳畔萦绕。对我来说,这些闪光的名字不仅是前辈,是榜样,更是同行者。

        2019年7月底,我同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10名队友从济南出发,来到了新疆伊宁县——这座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西部边陲小城,在伊宁县第二小学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初来乍到,我们做足了思想准备。我担任三年级的数学老师,而我教的班级里都是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不畅成为我们教学上的第一个难题。然而,更难的还在后头。不久之后的期中考试成绩像一块巨石,重重地砸在我们身上。我们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学生们的成绩却没有明显的提高,甚至有几个支教队员任教的班级成绩还出现了滑坡。失落、沮丧笼罩在我们每个支教队员的头上。大家都在想,我们究竟行不行?

        连续几天晚上,我们几个支教队员都聚在一起分析原因、讨论对策。“既然咱们都是党员,何不发挥临时党支部的作用?干脆开一个组织生活会吧!”有人提议。后来,我们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认真讨论、互相促进。慢慢地,我们重拾了信心,在期末考试中,大家任教班级的成绩都有了明显进步,其中一位队员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级英语成绩分别名列全县第一、第二和第四。

        有一次,我跟学校老师前往当地乡村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当了解到当地学校缺乏音乐、美术等学科专业教师,学生们的音乐课、美术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时,我的心里像塞满了石块,难受得要命。恰巧我们队里有两名音乐专业的队友,我跟大家商量,能否增加我们支教的覆盖面,利用周末前往乡村小学开展兴趣课程教学。没想到,大家一拍即合,“乡望课堂”项目就这样在伊宁落地生根了。在“乡望课堂”上,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美术、音乐课程,还能学到国学、科普、手工艺等许多兴趣类课程。如今,“乡望课堂”已经成为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品牌活动。

        在新疆支教的一年,使我成长了很多,更懂得了责任与担当的含义,懂得了“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我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以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每当听到我支教过的伊宁县第二小学传来好消息,我都想朝他们的方向大喊一声:“加油,未来肯定更精彩!”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范清涵

    2021年8月4日

    《光明日报》编辑部:

        我是一名来自新疆、正在天津读大学的维吾尔族姑娘。贵报《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专栏的系列报道,让即将奔赴新疆哈密开始支教生活的我倍感亲切、备受鼓舞。

        我的母亲是一名乡村中学教师,她18岁便开始教书育人,执教32年后光荣退休。妈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从小就鼓励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我从小上学时身边就有很多支援边疆的老师,他们热情、勇敢、无私,性格上有着像侯朝茹、李桂枝一样的坚忍和执着。我还记得,小学时,我们学习国家通用语和英语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些支教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我们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渐渐爱上了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深知在教育资源匮乏的边疆地区,孩子们眼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而这些支教教师“用心里的火,点亮梦想的灯”,也让我更加坚定了长大后成为他们的志向。

        大一时,我听了学校退休教师、“全国最美奋斗者”王辅成老师的一场讲座。王老师以鲁黎的诗句“我在‘无我’里获得意义,种子消失在泥土中获得价值”勉励听众,让我深受启发。那场讲座后,想奔赴祖国西部支教的心更为迫切,就像侯朝茹在日记里写下的一样:“到西部去!我愿驾驭青春驰骋在生命的原野上,任他风雨雷电。”

        2020年9月,梦想照进现实,我如愿成为天津师范大学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在思考怎样尽快转换角色,为家乡的学生带回更多的爱、更好的帮助。说实话,我内心也有担忧和焦虑,但当我看到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的事迹后,心中便有了答案:选择所爱,爱所选择,只要像这些老师一样脚踏实地、用心奉献、倾力服务、实学实干,就一定能在家乡热土上发光发热,让希望和梦想的光芒在学生们心中长久闪耀。

        我们接受高等教育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如今,我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反哺给家乡的孩子们,跟他们分享外面的世界,努力成为他们身旁的榜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作为支教团里唯一一名维吾尔族团员,我要在支教期间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队友尽快适应支教生活,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微薄之力。我愿用一颗热忱的心、一双勤劳的手,把青春镌刻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天津师范大学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伊再提古丽

    2021年8月6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