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本报北京8月26日电 记者詹媛26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志琨副研究员与阳泉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白志君、山西省第二地质勘察院阳泉分院张军文合作研究,在山西阳泉地区二叠纪乌拉尔世太原组钱石灰岩层中发现瓣齿鲨化石。这是该属牙齿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丰富了对中国华北地区二叠纪乌拉尔世时期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大大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并为瓣齿鲨跨古特提斯洋迁徙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表明了它已经具有了跨大洋的迁徙能力,进一步支持了瓣齿鲨可能是游泳能力很强的顶级掠食者,而非原来认为的底栖食壳类。
此次在阳泉钱石灰岩中发现的7件瓣齿鲨牙齿化石经过对比研究,确定为瓣齿鲨科瓣齿鲨属中的俄亥俄瓣齿鲨。这次发现刷新了瓣齿鲨属在全世界的化石分布记录。据中科院古脊椎所林翔鸿介绍,瓣齿鲨是一类主要生活在石炭纪至二叠纪时期(距今约三亿六千万年至两亿五千万年之间)的原始软骨鱼类,从牙齿的尺寸上来说,它们的牙齿大小与现生的大白鲨牙齿相仿,可以推测出瓣齿鲨是一类体长可达三米到五米之间的史前巨鲨。作为世界性属种,瓣齿鲨化石广泛分布于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意大利、比利时、俄罗斯、斯洛文尼亚和北美等北半球的各大地区,但在南半球尚未发现它的踪影。
由于软骨鱼类的身体大多难以保存,目前发现的瓣齿鲨化石均为零星的牙齿,其最大特征是在齿冠下有几排水平叠瓦状脊纹条带,齿冠部分宽而短。化石保存散乱的状态也说明瓣齿鲨可能如同今天的大部分鲨鱼一样,牙齿也是终身替换的,即失去的牙齿可以被新牙替换。
由于瓣齿鲨只发现过牙齿化石,学界长期以来对这种动物的完整形态都没有准确认识。然而根据这些零散的牙齿化石标本,还是可以勾勒出这些远古“杀手”的大致面貌。从目前现有的牙齿化石来看,瓣齿鲨刃状的牙齿边缘上布满了大量的垂直细槽,同时也拥有着巨大的咬合面,这种牙齿形态或许更适合对猎物的肌肉组织进行撕咬。
此次研究表明,环绕在瓣齿鲨齿冠基部的水平叠瓦状脊纹条带,可能具有在牙齿刺穿肌肉软组织时,通过增加摩擦来防止猎物逃脱的功能。因此瓣齿鲨的生态位可能类似于现代大白鲨,是古生代海洋里的顶级掠食者。而瓣齿鲨在欧美以外的中国和日本发现,表明了它具有跨大洋迁徙能力,支持了瓣齿鲨极可能是一类游泳能力很强的捕食者。
该研究成果于8月2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