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
走进很多实体书店,儿童文学书架前驻足观看的人往往最多。在各种图书热销榜上,儿童文学类图书基本都名列前茅。有关统计显示,中国的少儿类图书是近几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上增速最快的品类之一,每年的出版数量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而儿童文学始终在少儿图书中占有重要位置。
笔者曾问不少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孩子们的回答中,搞笑、好玩、有趣总是高频词。市场数据跟孩子们的喜好相互印证:《米小圈上学记》《淘气包马小跳》等作品,销量都已突破数千万,长期位居图书畅销榜前列。
经常看到孩子们阅读那些图书时乐得前仰后合,但鲜少看到他们合上书本后低头沉思。也许,那些作品的初衷就是让孩子“哈哈一笑”而非进行深沉思考,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仅仅让孩子“哈哈一笑”恐怕远远不够。
1.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为了迎合某种想象的“儿童心态”,无视儿童独特的逻辑思维,过于倚重浅层表述而放弃对作品思想性的多层次挖掘,使作品走向幼稚化,降低了儿童文学本应具有的精神高度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同时具有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不仅能帮助儿童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情感、获取生活智慧,还能培养其感知力、审美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近年来,尽管出现了不少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但当下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即趣味性有余而思想性不足。比如,有的作品充斥着幼稚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内容单薄、思想肤浅、情感粗糙,看似站在儿童的视角发声,实则是对儿童生活扭捏造作的模仿。这些作品缺乏对儿童本位的尊重、理解和对童心世界的深入打探,基本是对已有创作经验的简单模仿。
儿童文学创作应该寓教于乐,不能简单地将文本的教育价值作为首要目标,急切而生硬地对孩子进行说教,这要求儿童文学作品要以趣味性为基础。但如果把趣味性作为唯一追求,容易倚重浅层表述而放弃对作品思想性的多层次挖掘,使文本走向幼稚化,并降低儿童文学本应具有的精神高度。
有的文学作品无视当下儿童接收信息丰富、成长发育迅速、渴望精神引领的现实,忽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使文本流于表面化、感官化、娱乐化。很多儿童文学创作犹如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作业,尽管一时营造出众声喧哗的繁荣景象,但却丧失了自然、灵动的个性化写作,而创作内容的单一化也导致题材多样性的缺失。
出现上述问题,跟过度迎合市场有关。儿童文学的阅读者是孩子,孩子无法像成人那样通过理性思考对作品进行取舍选择,凡是能够让他们笑起来的作品,都是其眼中的“好作品”。当孩子们被那些作品中的搞笑情节和语言深深吸引,当家长在孩子们的央求下不断购进一部部充满笑料的作品,创作者逐渐把“搞笑”当成有趣,不断策划推出更多搞笑的作品。在对市场的迎合中,创作者也被市场绑架,如果推出的作品换一种风格或笑点不够,马上会被市场抛弃,最后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2.纯真美丽的“白雪公主”和狡诈凶残的“大灰狼”,都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不能为了让孩子看到“美好”而故意遮蔽“丑陋”
一种观点认为,孩子心智尚未成熟,所以儿童文学作品理应多一些童真童趣,多一些欢歌笑语,少一些黑暗和丑陋。但在笔者看来,儿童文学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首先应该呈现给他们一个真实的世界。纯真美丽的“白雪公主”和狡诈凶残的“大灰狼”,都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不能为了让孩子看到“美好”,而故意遮蔽“丑陋”。
畅销书作家朱迪·布鲁姆、杰奎琳·伍德森等都认为,儿童不能生活在真空和想象地带,面向儿童的文学也要呈现社会问题,因为他们未来终将面对这些问题。所以,朱迪·布鲁姆在创作中呈现了童年和青春期的各种变化、不确定性等问题;杰奎琳·伍德森在作品中呈现了青少年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梦想问题。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包含善意、勇气和力量,引导孩子认识现实、理解现实。儿童文学吸引读者的力量有二:一是深度叙事,也就是有好的故事,吸引读者读下去;二是思想性,也就是要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投射现实、评论现实。
纵观国内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既有意思,也有意义,孩子们喜欢读,成人也爱看,《爱丽丝漫游记》《哈利·波特》系列等莫不如此。《爱丽丝漫游记》叙事荒诞有趣,但处处彰显着法治、责任,也提醒人类思考与动物的关系等问题。《哈利·波特》中,主人公的冒险之旅吸引了很多儿童读者,作品中反映的种族歧视、阶级偏见、性别歧视等问题更引发读者思考。这些跨界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提供了远离俗世的乐趣,同时也都包含严肃的价值内核。
孩子需要保护,也需要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进而形成自己关于世界的独立判断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能只让孩子“哈哈一笑”,还应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批判能力。有思想深度、有挑战性的作品能够带领孩子踏上思想的旅程,激发孩子们的自主性,带给他们神奇的思考。当然,作品中所讨论的问题可以用科幻、奇幻或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同时作品应充满想象力,符合儿童的阅读需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作家拒绝为单纯的趣味性而妥协,他们认为儿童应该也必须阅读更多有思想的内容。历史地看,思想性也促进了儿童文学的传播、接受以及经典的生成。
3.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要站在儿童的视角对世界进行观照,更要肩负起引领儿童认识世界的多样性、获取人生经验及生活智慧、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
国际安徒生奖评奖标准中,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是高水准要看以下几点:作品是否具有文学和审美价值,能否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能否从儿童/青少年的视角认识和理解世界。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足够真诚的情感,在保持作品鲜明趣味性的同时,还应构建与成人文学相互融通、相互支撑的有机关联;不仅要站在儿童的视角对世界进行观照,更要肩负起引领儿童认识世界的多样性、获取人生经验及生活智慧、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因此,儿童文学创作者,应勇于直面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以独特的视野、深度的叙事,追求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多创作能够与当代儿童情感世界和现实生活共振、趣味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作品。
要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得走近孩子、了解孩子,而要走近孩子、了解孩子,首先得有一颗童心。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虽然有很多职务,但骨子里却是个“老顽童”。延安时期,严文井家里养了一只公鸡,邻居家也养了一只,两只鸡经常斗架。每次“战斗”,邻居家的公鸡总把脖子上的毛炸开,威风凛凛,吓得严文井的公鸡落荒而逃。为了帮自家公鸡“打胜仗”,严文井竟然偷偷捉住邻居家的公鸡,把它脖子上的毛给拔了。不明就里的邻居还喃喃自语:为啥有人不偷鸡而只偷鸡脖子上的毛?这就是童心。正是由于秉持一颗童心,严文井才能塑造出“唐小西”那样调皮可爱的人物。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多半也是儿童心理学家,即使没有“儿童心理学家”的头衔,也必对儿童心理十分熟稔。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曾经当过6年小学老师,知道每个年龄段的孩子能读什么,在当童书编辑时还仔细研究过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正是由于把握住了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和阅读需求,她才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
(作者:张生珍,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儿童文学百科全书》翻译及儿童文学批评史研究【19ZDA297】”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