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4日 星期二

    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作者:本报记者 王冰雅 宋喜群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4日 04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八月的陇原大地,秋风送爽,硕果飘香。时值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两周年,甘肃亮出一份精彩的“成绩单”——

        今年上半年,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居全国第22位,创下近年来最好水平;1月至7月,全省新设立市场主体16.67万户,新设立企业4.98万户,日均新设立企业235户,市场活力加快释放;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省级工作机制,酒泉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坚持基本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上半年甘肃省财政11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2%……

        振奋人心的成绩,见证着甘肃的发展进步。这是甘肃省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指引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的新成效新进展。

    乡村振兴全面实施

        经过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甘肃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临夏州布楞沟村,水引来了、路修通了、村卫生室和学校建起来了;定西市元古堆村2020年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98元,较2012年增长近8倍;武威市黄花滩富民新村去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1万元……

        如今,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

        8月13日,兰州新区移民安置区迎来了甘南州舟曲县第三批次60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群众。舟曲县首批三个批次的180户搬迁安置群众已全部迁至兰州新区,开始新生活。

        截至今年6月底,甘肃省累计排查确定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10.3万户41.4万人。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分别采取产业、就业、兜底保障、扶志扶智等措施,开展针对性帮扶。

        甘肃省谋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项目287个,对23个国家级和16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给予集中支持;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实施“甘味”品牌营销战略,特色产业发展加力加效;推进西北种质资源保存和创新利用中心、种质资源库和种苗圃建设,农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启动创建5个省级示范市(州)、10个省级示范县(市)、50个示范乡(镇)和500个示范村,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我们把五年过渡期作为守底线、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机遇期,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头等大事,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根本之举,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重要抓手,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甘肃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俊民说。

    生态环境整体向好

        初秋的大马营草原,绿草如茵,骏马奔腾,不远处,巍巍祁连,傲然屹立。“在西大河水库上游一带,大白天都能看到马鹿、青羊等出没。我们在山上牧马时,也时常能看到成群的岩羊、青羊等,这种景象以前难得一见。”中农发山丹马场一场牧马人刘国年说。

        珍稀野生动物频繁现身,意味着祁连山生态环境在逐年改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甘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甘肃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国之大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甘肃是我国遏制风沙危害的战略前沿阵地。“十三五”期间,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区域绿洲向北部沙漠过渡地带整体推进了20公里,继续保持了“绿进沙退”的发展趋势。2019年以来,甘肃省完成防沙治沙综合治理588万亩,完成计划目标的125%。当年风沙肆虐的荒芜之地,如今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各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白志红介绍,截至2020年年底,黄河流域各市州PM2.5年均浓度全部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兰州市优良天数历史性达到312天,“兰州蓝”已成为“常态蓝”。7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1.6个百分点。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甘肃省开放发展赋予重大历史机遇。近年来,甘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贸易额1074亿元,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达3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久前闭幕的第二十七届兰洽会,签约项目697个、签约总额3909.24亿元,签约项目数量、金额与上届兰洽会相比,分别增长18.7%和43.2%。近年来,文博会、兰洽会、药博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节会的品牌效应持续扩大。

        兰州、天水、武威三大国际陆港和兰州、敦煌、嘉峪关三大国际空港加快建设,口岸功能日益完善,物流大通道在拉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优势逐渐显现;中川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敦煌空运口岸成为全国第二个县级航空口岸,综合运输能力显著提升;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以及木材、汽车整车、粮食等10个指定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成运营,枢纽作用更加明显,集散效应不断扩大。

        甘肃在匈牙利、白俄罗斯等国家设立16家海外中医中心或岐黄中医学院,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甘肃方剂”进一步扩大了中医药国际影响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境外商务代表处13个,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关系;金川公司印尼红土镍矿项目、天水华天科技马来西亚集成电路封装项目等一批“走出去”项目进展顺利。

        “省委、省政府遵循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强化最大机遇意识,出台新时代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制定配套实施方案,谋划具体实施路径,全力推进工作落实,努力在积极参与、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上发挥甘肃功能、体现甘肃作为、彰显甘肃担当。”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朱维昌说。

    讲好甘肃红色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甘肃考察时指出,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甘肃是古代“飞天”故乡、现代“飞天”摇篮,又是新中国石油化工和有色冶金工业摇篮。如何变宝贵红色资源为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增长点,是摆在甘肃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今年,我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契机,打造了‘三区三州’红色旅游专列产品,推出‘建党百年·红色之旅’6大主题20条精品线路,创新开展红色文旅活动177场次。组织《陇原第一枪》《大豆谣》等‘建党百年·春绿陇原’惠民展演活动20多场次,带动全省红色旅游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有3条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甘肃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万学科介绍。

        目前,甘肃省共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4个;已建成14个A级红色旅游景区,其中4A级景区8个,有10个系列16个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甘肃省所有革命旧址和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红色资源,创新融合发展红色旅游,着力讲好甘肃红色故事。”万学科说,要做强红色旅游致富产业,创新红色旅游的呈现、经营和消费模式,发展“红色+生态农业”“红色+培训研学”“红色+非遗传承”等业态,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帮助农民在当地红色景区就业致富。“十四五”期间,力争甘肃省红色旅游人次突破8000万,综合收入超过200亿元,年均直接或间接就业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

        (本报记者 王冰雅 宋喜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