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3日 星期一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让科技成果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王源林 丰 硕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3日 08版)

        在近日举行的2021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徐华蕊研究员和孙立贤教授分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同一高校,同一学科,同年斩获两项广西科技奖一等奖,在广西高校中并不多见。奖项获得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徐华蕊说:“这是学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结出的‘硕果’。”

        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道阻且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桂电”)因势利导,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打造了技术转移管理办公室、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形成管理、服务、运营“三位一体”体系,不断释放科技创新发展活力。2019年,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十三五”期间,该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年增长20%以上,2020年授权发明专利转化率达15.4%。

    “四创中心”:

    科技成果“孵化器”

        坐落在桂电花江校区的“四创中心”,融“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为一体,总面积2.5万平方米,计划引入100家企业。这既是一家大学生科教协同育人基地,也是一家大学生科技成果孵化基地。

        桂林飞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入驻“四创中心”的桂电校友企业之一。“之所以第一批入驻,校友感情只是其一,关键是这里优越的创意创新环境。”飞宇公司总经理魏承赟说,“在这里,一些前期研发项目,可以让在校大学生参与、进行探索,大学生们也可将自己的创意创新项目进行实践演练,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飞宇公司成立于2007年,主营无人机和摄像云台。2019年,入驻“四创中心”后,2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为公司研发助力,公司与学校成功联合申报多个课题项目。

        “我们在‘四创中心’的前身‘创新基地’,挖掘到了‘第一桶金’。”同为入驻校友企业,桂林市国创朝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二苗说。

        2006年,还是在校生的梁二苗,已在“创新基地”拥有自己的创新团队和一批创意科研项目。2007年,桂林市大学生创业园成立,他的公司成为首批20余家入驻企业之一。

        “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广西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项目承担单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项目12项。”梁二苗告诉记者,公司与学校联合申报的“整合高精度北斗定位的车联网关键技术及车载智能终端研制”项目,获广西创新驱动重大专项资金扶持,成果获2020年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花江慧谷”:

    成果转化“加油站”

        “多年来,学校产生的大量科技成果落地广西相对不足。”桂电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曹卫平坦言。为解决这一难题,学校联手桂林市政府,打造了一家科技成果转化“加油站”——花江智慧谷电子信息创业产业园。

        “花江智慧谷,分为电子信息科技园(慧谷)和桂林市科技成果转化园(智谷)。”曹卫平介绍,首期建设投入8.9亿元,至2022年计划总投资21亿元。

        “花江慧谷”坐落在桂电花江校区南侧,与学校“四创中心”数百米之隔。“选址校园周边的目的在于助推学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同时便于毕业生就近实习就业,还可以缓解企业的大量研发人员需求压力。”曹卫平说,“从功能上看,‘四创中心’侧重于科教协同育人和项目研发的‘初试’,‘花江慧谷’则侧重科研项目的‘中试’和科技成果的巩固。”

        全面建成后的“花江慧谷”可容纳6000多人同时进行研发和办公;预计未来10年内,能够孵化各类数字经济高科技企业100余家。桂电副校长潘开林说:“入驻‘花江慧谷’一期的企业有50多家。他们盘活了学校4万多名大学生的智慧资源,同时充分利用了学校近10亿元的仪器设备资源,一举多得。”

        在“花江慧谷”,入驻企业依托科技项目申报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补助,赢得了大量社会金融投资。2020年,学校许睿教授团队的“用于高氨氮浓度废水的环流式短程反硝化反应器及系统”成果,与广西桂林绿帆环保膜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技术作价1500万元的转让协议。

        “入驻企业联合学校申报项目,还可获得可观的科技项目资金资助。”桂林永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陈真诚告诉记者,公司与学校合作申报项目“慢性疾病监测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示范”,获广西创新驱动重大专项发展专项资金800万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不久,该公司便联合学校申报项目“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现场快速检测的试纸条研发及应用”,获广西科技厅资助300万元。“得益于这项资助,试纸很快研发成功,检测速度不超过2分钟,准确率超过98%。去年4月,试纸获得欧盟CE认证标准,及时投入市场应用,为科研抗疫贡献了广西智慧。”陈真诚因此获2020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大学科技园:

    培育行业“领头羊”

        “科技成果转化程序复杂,单打独斗难成气候,需要政校行企四方联动,需要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更需要高校合力转化。”桂电副校长周娅说。

        2014年,桂电与桂林国家高新区管委会联合申报的“桂林大学科技园”获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广西首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16年,桂电科技园众创空间获科技部认定为广西首批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至此,桂电成为广西唯一同时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众创空间的高校。

        2019年年底,桂电牵头成立了广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63家高校先后入盟,形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集聚发力之势。

        “学校还先后出台系列制度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合同的审批流程、收益分配、人才激励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明确规定。”桂电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主任陈岳林介绍,“95%以上入驻企业为科技型企业,涉及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环境保护等领域,其中不乏行业‘领头羊’。”

        广西智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应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供智慧政务解决方案,被广西科技厅认定为“瞪羚企业”。该公司总经理李灵巧说:“公司入驻大学科技园后,与学校联合申报广西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立项,2016年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广西金奖,次年入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

        目前,桂电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年均超过50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3家,其中瞪羚企业1家。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两次获广西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考核评估优秀,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转化质量不断提升,学校致力打造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快车道”正日益畅通。

        “我们将继续瞄准中国-东盟主阵地和国内电子信息行业主战场,让更多高校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服务广西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真正落地生根。”桂电党委书记唐平秋说。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王源林 丰 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