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髹饰工艺在我国已经有八千余年的历史,先民用漆液绘制出华夏文明中一条连绵璀璨的文化长卷:如果说史前漆器是初露曙光的话,战国漆器就已经绽放出神奇瑰丽的光芒,秦汉时期出现我国古代漆艺术史中第一个繁荣阶段,隋唐漆器展现出富丽堂皇的气象,宋元漆器工艺精湛且气质优雅,明清漆器集历代工艺之大成,呈现千文万华的局面。古代先民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无数精美的漆器珍品。
无论是传世的还是出土的漆器文物,多是以木质为主要胎体,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磕碰损伤。漆器在经历数百年甚至千余年的时间洗礼后,漆面会出现老化,胎体的膨胀与收缩还会导致漆面开裂,出现各种形态的断纹和肌理变化,部分器物还会出现胎体变形开裂,漆皮起翘缺失,嵌件松动脱落等情况。考古发掘出土的早期漆器会出现饱水、变形、失色、嵌件缺失等病害伤况,尤其以脱水后的变形和开裂最为严重。
因此,漆器文物的修复技艺伴随着器物的诞生和使用自古有之。目前国内漆器修复主要有出土漆器和传世漆器两个方向。出土漆器的保护修复首要任务是做脱水定型,目前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均可做漆器脱水。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也是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在考古现场保护、竹木漆器脱色脱水、修复复原、病害控制以及科技成果工程化集成等研究方向创造了标志性成果,解决了本领域重大科技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基地对出土漆器文物保护修复专家陈中行原创的乙二醛脱水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目前的乙二醛复合法,并先后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地建立了七个工作站,以推广饱水竹木漆器保护修复技术。
另一个方向是传世漆器文物的修复,按照《髹饰录》的记载,装饰工艺种类可以分为素髹、罩明、雕镂、戗划、描饰、斑斓等14类百余种。在各大博物馆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漆器文物最多,其中器物部的库房就有近18000件,涵盖了典籍中记载的多数工艺种类,涉及日用家具、文房等器物,以及乐器、兵器、车马轿舆、建筑内檐装修等领域。漆器修复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故宫博物院的文保科技部传承有序,其整体的保护修复水平居国内外领先地位。
明代御用监和清代内务府造办处都是负责制作、修复宫廷用漆器的机构。20世纪初期,随着清王朝的没落,原来供职于宫廷的髹漆艺人逐渐散落民间。这一时期,多宝臣、郭德龄等一批艺人进入漆器作坊和古玩铺做学徒并在那里工作,承袭了我国传统的制漆与修漆技艺。20世纪50年代初,多宝臣经漆器研究学者王世襄介绍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雕漆、彩绘等漆器文物的修复;同一时期,故宫博物院还征召胡增瑞和郭德龄两位艺人从事漆器修复工作,将漆器修复技艺重新带回紫禁城。三位先生成为故宫博物院漆器修复的第一代专职修复师,这一时期修复的漆器文物以太和殿金漆宝座、乾清宫宝座屏风为代表。他们在完成修复工作的同时,兼顾培养修复新人陈振声、杨玉珍、刘志笃,在学习结束后逐一考核并给出技术鉴定意见。通过这种师父带徒弟的形式,故宫博物院的漆器修复技艺传承至今已到第五代,漆器修复师们几十年间修复了千余件漆器文物。
现今的漆器文物修复以传统漆器髹饰工艺为基础,采用相同或接近的材料与工艺进行修复补配,遵循“修旧如旧”“最小干预、有效保护”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原有的历史信息,以保护和传承为首要目标,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检测手段,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以雕漆文物修复为例,通过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分析技术,可以判断出灰胎层以及髹饰层中血料、桐油、大漆等有机材料的成分,为传统的修复经验建立科学的依据,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的修复方案,进而配比合理的修复材料,髹涂、雕刻补全缺失部位。通过CT和X射线能谱仪检测古琴槽腹结构和漆层中的颜料成分,在无损的状态下准确把握器物的结构变化,然后用鹿角霜和大漆进行修复补全,恢复其演奏功能,将现代科技检测技术应用到传统工艺修复中。
漆器文物的修复一方面保护了珍贵的漆文化遗产,使其能继续传延供后人研究学习,另一方面,这项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漆器髹饰工艺以及中国漆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闵俊嵘,系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漆器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