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噫!这几年村里头变化大喽”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陈冠合 本报记者 吕慎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8日 09版)

        【走进乡村看小康·乡村宜居宜业】  

        8月10日一大早,65岁的冯守琴就忙着打扫农家小院,准备迎接游客。她所在的贵州毕节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地处鸭池河畔。云雾笼罩的千亩桃李林郁郁葱葱,白墙灰瓦的民居分布其间。

        “噫!这几年村里头变化大喽。”冯守琴告诉记者,过去果子成熟的时候,需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去镇上卖。如今,村里不仅通了柏油路,而且村容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冯守琴家还开起了民宿。和冯守琴一样,黔西市有近百万群众从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中受益。

    泥巴烂坝绿起来

        一排排木栅栏、一扇扇雕花窗、一栋栋转角楼、一盏盏古朴路灯……如今的林泉镇海子村一派新农村风貌。很难想象,曾经的海子村不通公路,大片荒山裸露在外,水土流失严重。“原来村子里都是泥巴烂坝,在外面走一会儿,卷起裤子来都是土。”年过八旬的村民蔡世太回忆。

        通过实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土地整治,海子村生态恢复,荒山吐翠。村两委又成立了保洁队伍,将保持环境卫生纳入了村规民约。

        蔡世太家门口的墙上,挂满了市县各级颁发的“十佳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卫生户”等荣誉牌。他指着洁白的墙面说:“原来有烤房的时候,烟一吹就黑不溜秋的,坐在屋里头也不舒服。”2015年,村里开始搞庭院打造项目时,蔡世太却不同意:“我一直都烤烟供娃娃读书,所以舍不得拆。”后来,镇里、村里干部来了几次,组织“院坝会”“小组会”等活动,逐渐打消了他的顾虑。

        “通过推动农村家庭改厨改厕改圈工程、建设垃圾集中收运系统、清理‘两违’建筑、疏浚山塘水渠等措施,我们现在基本实现了户户有绿地、家家有花园。下一步,我们还要把昔日的‘烂泥坝’打造成全市的后花园。”林泉镇党委书记张浪表示。

    绿色资源“活”起来

        上午10点多,鸭池河边的一片桃李林下,丘林村村民张德群栽苗木时看到驻村干部覃东从村道上走过来,急忙叫住他,请他联系专家问问菊花打虫的办法。

        丘林村以种植桃、李等经果林和蔬菜、粮食作物为主,受运输和气候条件限制,村民们过去的收入一直不高。为了让生态和绿色资源“活”起来,村民们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建立合作社,让致富能手领着大家干。去年,他们从安徽引种600亩金丝皇菊,发展林下经济。

        没想到,第一年试种就成功了。“去年光是种植菊花,我们家收入就增加了2万多元。”张德群说,现在在合作社上班,每天有100元的工资,还有经果林的收入,比在外务工轻松,还更挣钱。

        绿色农业发展了,返乡的村民也多了。2019年,在外干过工程、开过餐馆的杨伦,回到中建乡营盘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原来村里家家都是茅草屋顶土坯房,一下雨漫山泥水都流到河里,除了种苞谷和水稻什么也没得做。”杨伦说,脱贫攻坚这些年,村里环境好了,道路通畅了,大家种起了樱桃、猕猴桃、柑橘等水果,还开起了山庄、民宿和农家乐。

        杨伦拿着手机给记者展示“今日中建”的微信小程序,通过它,游客们随时可以查看营盘村的吃、住、玩、购、游。去年,杨伦又请来省农科院专家,开辟了15亩羊肚菌种植基地,平均一亩地能增收1万多元。

        近年来,黔西市大力发展刺梨、皂角、猕猴桃、蔬菜等经济作物,创建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725个,返乡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81个,合作社经营收入23632万元。

    基层服务细起来

        “最近游客多得很,不仅是周末,而且平时都有客人从贵阳来耍。”冯守琴站在自家小院里,用手机扫了扫家门口蓝色“智慧门牌”上的二维码,进入丘林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的小程序,拨通了咨询电话:“我打算再多搞几间屋子,然后在后院果架下新盖一个小亭子,你们看得不得行?”

        原来有什么事都想往村委会跑,自从有了“智慧门牌”后,冯守琴已经习惯直接在手机上查看政务村务、防疫信息,预约各项日常服务。最近,听说村里请来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为每家每户都做了规划图,她也盘算着把自家“幸福小院”搞得更好些,为乡亲们作示范。

        截至目前,丘林村已通过“智慧门牌”发送各类民生政策资料500余次,收集群众建议和意见2000余条,为群众代办服务事项3000余件,帮助解答咨询500余起。

        林泉镇通过“支部+讲习所”模式,在镇村两级建立了17个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向群众宣讲方针政策。

        “我们还选优配强15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派8个公职支书,有效夯实了基层队伍,激活了基层党建新动力,把各项惠民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地落细。”林泉镇党委书记张浪说。

        (本报见习记者 陈冠合 本报记者 吕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