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8日 星期三

    破解亲情类影视剧的创作密码

    作者:吕鹏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8日 15版)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文艺观潮】  

        亲情容易唤起人们的心灵共鸣,激发大众的强烈情感,所以一直以来都是影视剧呈现的重要内容。这两年,亲情类影视剧创作尤为抢眼,无论是创造了票房神话、赚取无数人眼泪的电影《你好,李焕英》,还是引发舆论广泛探讨的电影《了不起的老爸》《我的姐姐》,电视剧《小舍得》《以家人之名》,都植根于现实,深挖国人普遍的情感需求和生活境遇,试图通过影像对亲情的描绘传播正能量,以发挥影视剧凝聚价值共识、疗慰百姓心灵、疏导社会情绪的功能。

    诉诸感动,审视现实

        在众多表现亲情的影视作品中,电影《你好,李焕英》和《我的姐姐》颇具代表性。这两部作品共同的特征是关注亲情,却显示出亲情类影视剧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取向。前者是以幽默、温情为主打,讲述了一心想要成为母亲骄傲的贾晓玲刚考上大学,就遭遇母亲意外离世的打击,在大喜大悲之中穿越回二十年前,与青春年少的母亲李焕英相遇共处的故事。电影以“母爱”为主题,讲述母亲的奉献和付出,也诉说“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用思念和爱感动观众。与《你好,李焕英》采用相同创作策略的影视剧,还有表现抗癌家庭父母之爱的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讲述一对父子在马拉松运动中实现沟通、相互理解的电影《了不起的老爸》,以及电视剧《生活万岁》《妈妈在等你》等。

        与《你好,李焕英》的笑中带泪、温情脉脉不同,《我的姐姐》所代表的是影视剧以严肃冷峻的创作态度去思考、审视亲情所包含的责任、义务及其所关联和折射的社会问题这一创作取向。《我的姐姐》讲述了通过研究生考试的姐姐在父母出车祸双亡之后,必须在和男朋友一起追求幸福生活与抚养弟弟之间进行抉择的故事。创作者在展现血浓于水的亲情同时,也反映了重男轻女、道德绑架以及“二孩”家庭等社会现实问题。持相同创作取向的,还有聚焦家庭教育问题和探讨父母职责话题的《陪你一起长大》《小舍得》,反映代际关系和养老问题的《八零九零》等。

        如果说《你好,李焕英》展现的是亲情无私奉献的一面,代表的是亲情类影视剧对亲情正面刻画的话,那么,《我的姐姐》则从侧面表现了亲情可能给家庭成员带来的困境和难题的一面。不可否认的是,两部电影实际上都有让人感动的成分,无论是母女情还是姐弟情,都在细节的把握中让人感受到血缘和亲情带给人的巨大触动。与此同时,两部电影也都反映了现实问题。无论是《你好,李焕英》所表现的主人公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反思和对母亲人生抉择的理解,还是《我的姐姐》所反映的姐姐生活中的具体困境和内心挣扎,这些作品在审视现实和诉诸情感的同时,又选择侧重其中一个方面进行重点渲染,两种创作取向都取得了不错的艺术效果,使亲情类影视创作彰显出丰富多元的艺术面貌。

    唤起共鸣,引发讨论

        对于影视剧的创作而言,反映现实的同时落脚到“人”,让人们能够在视听娱乐消遣的同时思考自身和社会的关系,才是更有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创作。开年以来亲情类影视剧之所以能够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并受到观众的普遍欢迎,就是因为它们切中了时代的脉搏,击中了社会的热点和痛点,甚至表现了之前影视剧不曾表现的盲点,在情绪、心理以及精神上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振,从而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亲情类影视剧相较于其他题材类型创作而言,最为重要也是最独特之处在于从对亲情的刻画出发传达主题。《你好,李焕英》和《我的姐姐》也代表了两种亲情类影视剧获得市场成功的两种不同传播路径。前者对“母爱”这一人类共通的情感进行提炼和表现,用自己的成长、对父母辈的理解作为普泛的戏剧基础,以触动观者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达到电影叙事与观众之间的对话和共情。从这个角度而言,故事中的贾晓玲就是每一个观影人。这种代入感和认同感,是作品取得市场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是表现母女情的电影,《又见奈良》讲述的是战争遗孤的问题。片中的母女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跨越六十年的感情维系。这种深沉细腻的亲情故事用情感的力量滋养着观众的心灵,让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疏导和认同。

        近年来,随着产业链的日趋完善,话题营销成为越来越多影视作品走市场道路的必然选择。很多现象级影视作品都会设置契合当下某种受众心理的社会议题,以引发广泛的舆论讨论和社会关注。《我的姐姐》也不例外,该片在展现亲情故事的过程中,对亲情之中可能会存在和连带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描,以激发观众的思考。除了社会上一直存在的重男轻女问题之外,近年来出现的“二孩”家庭增多以及其所带来的各种深远影响,也通过电影极致的情节设定表现了出来。采取同样话题营销策略的还有《小舍得》。该剧关注的是小升初的教育问题。当“鸡娃”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表现其给社会、家庭以及亲情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的影视剧,就拥有了广阔的讨论空间,为电视剧打下了坚实的受众传播基础。

    植根现实,思考生活

        亲情类影视剧的优异表现,实际上细化了家庭伦理影视剧的类型——以亲情为中心和内核,用一种相对而言比较小的切入口和并不过于复杂的剧情,或诉诸共通的情感,调动观众的情绪,或聚焦于某一社会热点问题,从而让人对亲情和家庭产生更深刻的认知。不过,虽然亲情类的影视剧已出现了几部现象级作品,但相较于成熟的类型创作而言,还有更多可以开掘的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及之后的疫情防控常态化,让人们比以往其他时候更加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和家庭的重要。正如电视剧《小舍得》结尾处,在疫情冲击下,亲人重新审视彼此之间的关系,认为什么都没有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更重要。可以说,亲情类影视剧之所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很大程度上是此类影视剧对后疫情时期民众心理诉求的回应和精神需求的满足。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亲情是它最稳固的黏合剂。家庭的稳定发展、幸福和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发展息息相关。我们不仅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更要注重家风。

        因此,影视剧如何更好地表现亲情,传播正确的亲情观和家庭观,从而引导家庭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影视剧生产者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创作的取向可以发展、可以细分,成功的路径可以变化、可以丰富,但亲情类影视剧的创作发展必须要基于生活、基于现实,反映生活、反映现实,不悬浮、不夸张、不过度煽情,不能激化矛盾,不贩卖焦虑。唯有坚持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亲情类影视剧凝聚共识、疏导情绪和疗慰心灵的功能。而这也是对所有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要求。

        (作者:吕鹏,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