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6日 星期一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伦理本质

    作者:李义天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6日 15版)

        【光明学术笔谈】 

        以政党为主体来建构政治制度、开展政治活动,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形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20世纪中国参与塑造人类政治文明,推进自身现代化进程,为世界现代政治提供中国方案的伟大创举。一方面,这项制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历程,吸收和借鉴了现代政党政治的基本成果;另一方面,这项制度形成于筹建新中国的实践,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项立足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是在政党政治层面对中国现代化转型及其道路探索的回答。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有其历史境遇和现实原因,然而,它延续至今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日益强韧的作用,却跟这项制度一贯秉持的伦理原则或价值诉求密切相关。这些原则或诉求不仅充当这项制度有序发展的约束条件,而且构成这项制度自我证明的伦理本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在追求团结、实现民主、促进和谐的导向中逐步成型,也是通过将团结、民主、和谐融入自身本质,构成自身伦理向度,从而适应中国土壤,解决中国问题,使之成为区别于其他政党制度的中国方案。

        作为现代政治的产物,政党是一定社会集团中有着共同政治意愿的人们自愿结合在一起、以取得政治权力为首要目标的政治组织。政党的产生和构成,本就是对社会利益及其社会基础的多元格局的反映。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存在不同阶层和社会群体,也存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利益差别。然而,对于一项政党制度而言,关键却不仅在于容纳利益差异,更在于思考如何将这些具有差异的社会群体及其政治组织凝聚起来,从而让彼此理解差异,谋求共识,争取团结。

        作为一项立足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对当代中国各政党利益格局的基本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样性是利益多元、思想多样的反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承认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也包含了代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等群体的合法利益。这项制度不仅最广泛而且最真实地反映了现阶段中国各政党利益的格局,而且把这种格局及其社会基础通过制度形式加以确认和保障,所以,它才可以容纳各方,使社会各界在一个稳定的政治框架内求同存异,团结协作。

        承认利益的客观差异,只是迈向团结的基础。真正促成团结的,还需信念与价值层面的相互认同。历史证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它们不仅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和使命,也是各民主党派走上政治舞台并选择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缘起和理由。正是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和中国人民的福祉有着一种共同的奋斗信念,使得中国共产党人与各民主党派彼此支援,无惧风雨,坦诚相交。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行之有效、历久弥新,恰恰在于它呼应着中国的历史趋势和人心所向,并能将所有顺应历史与人心的积极力量凝聚起来,团结起来。

        利益的差异呼唤团结,共同的目标促成团结。然而,团结起来的各方不是只为了表达彼此的诚意或认可,更重要的,是为了探讨共同的规划,采取共同的行动,实现共同的事业。这不仅需要各党派“坐到一起”,更需要“想到一起”“谈到一起”“干到一起”。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提高民主执政水平。

        民主对于现代社会之所以必要,一方面是因为民主能够尊重利益差异,承认各方权责,最广泛地容纳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政治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民主能够通过正式的制度安排,集思广益,提升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民众带来福祉。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一项本质属性,民主使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获得丰厚的伦理正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是通过整体制度的设计,在政党政治层面广泛涉及不同群体,吸纳各方观点,体现各方意愿,以求最大公约数。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由于其中各党派所代表或联系的社会群体各有侧重,因此,这项制度所能容纳的政治参与者范围与数量极为可观。他们的平等参与,有助于政治生活实现利益代表的广泛性,有助于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诉求。

        不仅如此,对民主的追求和坚守,亦使各党派能够在这项制度框架内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与精确性,保障决策效果的有效性与有益性,从而整体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如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面临着许多前所未见的任务和议题。要完成好这些任务,解决好这些议题,就必须充分发扬民主,激发各方潜能,使之在充分坦诚的协商过程中理解不同任务或议题的特征与要求,进而凭借专业方案实施科学治理。就此而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仅需要通过民主来团结力量,聚拢人心,更需要通过民主来科学决策、减少偏差。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国土壤。对其中各党派,这项制度不仅要求它们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维系团结,在共商共事的行动中实行民主,而且要求它们在平等相待、真诚合作的过程中形成稳定有序的和谐关系。历史证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和谐性质,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长期以来的有序关系中。根据我国宪法,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又以参与重大方针政策制定、重要法律法规修订、重要领导人选建议等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之间不仅亲密合作,而且相互监督,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共同构筑了现代中国稳定和谐的政治格局。

        另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和谐性质,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于具体事务的协商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会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就有关事项征求民主党派意见,委托民主党派就经济社会重大问题开展考察调研,收集研判民主党派提供的相关材料,而且会在决策实施之后,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建议,支持其结合自身特色开展经常性调查研究,并对决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了一套稳定、高效的协商程序。除了以人民政协作为重要的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这项制度更多是通过日常的会议协商、约谈协商和书面协商等做法,保障各党派之间的顺畅沟通,从而在具体工作中形成和谐的政党关系,促成和谐的政治氛围。

        (作者:李义天,系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