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船初心(总第七九六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6日 星期一

    让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深植灵魂血脉

    讲述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 朱杰

    作者:本报记者 陈怡 王晓樱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6日 05版)

        【一线讲述】  

        作为一名传播学系的教师,我一直在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这门课。可以说,这门课程天然就具有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双重属性。如何上好这门课,如何将其更好地与当下的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是我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有了“回归历史情境、直面现实问题”的教学思路,力争在内容上融会贯通,在逻辑上环环相扣,在历史与现实的重叠处厚植青年学子的人民情怀。

        如何回归历史情境?无论是思政教育,还是党史教育,都要力戒照本宣科。要想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同学生讲清楚,不能把初心简单地概括为几句标语,而是要回到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讲清初心是如何表现为生动言语和鲜活行动的。

        我从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工作者开始讲起:他们每到一户人家进行采访,都会与那里的乡亲打成一片,担水生火、喂猪做饭……具体且可溯的史实让学生们认识到,记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非冷冰冰的旁观者。课堂节奏在回归历史情境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学生也对初心产生了更多共鸣。

        怎样直面现实问题?只有在历史与当下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才能使思政课堂与党史教育不流于表面。比如,从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紧密关联的快递小哥讲起,与学生探讨新的就业形态和劳动形式,引导学生从“数字劳动”的角度思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讲起,引导学生理解被我党奉为生命线与传家宝的群众路线,和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马克思主义成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宝库,成为学生触摸社会肌理、观察世界变化的工具,他们便能在学懂弄通的过程中筑牢理想信念。

        新闻宣传工作在新时代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能否牢牢守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大力弘扬,都与新闻传播学的导向以及这个学科培养的人才质量密切相关。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更加深入人心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让青年学子的人民情怀更加高涨。

        (本报记者陈怡、王晓樱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