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灵草木,根植一方净土;万水千山,绘成壮丽画卷。
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
近年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西藏军民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共同保护雪域高原生态环境、筑牢国家安全生态屏障,努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又见记忆中的候鸟
8月中旬,沼泽和滩涂覆盖了虎头山水库大部分区域。拉萨市林周县人武部副部长郭海旭介绍,这里是黑颈鹤栖息过冬之地,自2019年底两支黑颈鹤民兵巡护分队成立以来,每年10月底,来此过冬的候鸟数量明显增加。
“去年退役回来,我看见了记忆中的候鸟,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退役士兵次仁苍决说,“漫山遍野都是候鸟,除了黑颈鹤以外,还有斑头雁、黄鸭等。”
如今的雪域高原,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回归人们的视野,高原生物多样性在加速恢复。黑颈鹤由不到3000只上升到8000多只,藏羚羊约30万只。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发现白颊猕猴等新物种5个,东歌林莺等中国新记录物种5个。第二次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巨柏稳步增加并得到有效保护。
近年来,西藏坚持保护优先,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系统整体稳定,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驻西藏部队积极参与西藏生态环境建设,种植生态防护林、“千亩国防林”,全力支援“绿色拉萨”“绿色拉贡公路”和“两江四河”流域绿化项目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青藏线沿线部队配合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治理偷猎盗采活动,清理长江源地区和青藏公(铁)路沿线垃圾,当好青藏高原生态卫士。
迷彩身影对“绿色”的执着
从林周县向南驱车200余公里,是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这里的居民是从那曲市双湖县易地搬迁来的牧民。
双湖县平均海拔5000多米,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40%,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县。该县居民世代以放牧为生,牧场一半以上面积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之前草场以每年3%至5%的速度加剧退化。
2018年,西藏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规划实施。2019年底新村落建成,首批双湖县牧民南迁到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退出的土地,“归还”给大自然。
在森布日村,17岁的尼玛次仁和伙伴们在新铺就的柏油路上踢球。他说:“这里海拔低,天气暖和,跑起来也不像在双湖那么吃力。”踢球的少年不再因缺氧而吃力,羌塘草原不再因过度放牧而退化。如今,草原上除了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还栖息着雪豹、黑颈鹤、狼、秃鹰、棕熊等野生动物,共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那些迷彩身影对“绿色”的执着。
林芝军分区结合部队执行巡逻执勤任务,安排营连骨干担任编外护林员,每月还联合驻地村开展“建设美丽乡村”活动,与村民一起保护环境、植树造林。通信站教导员郝书康是林芝军分区56名编外护林员之一,今年是他担任护林员的第3个年头,他累计参加护林活动50余次。
为了让永久性冻土层披一抹绿色,那曲军分区官兵也没少想办法,挖深坑、筛羊粪、铺地膜、裹被子,半个多世纪以来,官兵无数次尝试种植树苗,从未放弃过播撒绿色。
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下一站,林芝……”听着复兴号上播放的广播,看着眼前闪过的山川,3个多小时,记者便从拉萨来到林芝。拉林铁路是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
这不仅是一条致富路,还是一条环保路。中铁十九局拉林铁路项目总工程师罗振平介绍,拉林铁路施工时采用野生动物保护、弃渣科学处置、生态综合修复等技术,减少施工对沿线环境影响;利用高寒种植和滴灌技术,打造了绵延数百里的绿色走廊。
绿色,是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从“家家烧牛粪”到“绿电出高原”,2015年至2020年底,西藏累计外送清洁电力65亿千瓦时。
西藏山南市加查县桑东村,距离雅鲁藏布江不足5公里。2019年,西藏军区和山南军分区扶贫工作组前往村里走访调研,不少村民建议学习邻村开办汽修厂、修建租赁房等经验,但扶贫工作组和村民代表碰头商议,请西藏军区投入资金,将“桑东村农家乐”改为“桑东村生态旅游服务中心”。生态旅游服务中心2020年8月竣工,如今已开放运营一年。“生态旅游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村集体收入,也守护了这里的草木山水。”服务中心负责人、村主任罗布告诉记者。
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在雪域高原,生态效益正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华社拉萨8月14日电 卢东方、严贵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