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4日 星期六

    适合自己的舞台才是最好的就业选择

    作者:刘江宁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4日 05版)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民生观察】

        临近秋季招聘,大学生就业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总的来看,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经济周期大环境的影响,也有高校、企业和大学生本人三方面的因素。在当前形势下,要立足于经济新发展阶段,在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大学生就业“供需平衡”,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大学录取率逐年增加,每年应届毕业生越来越多。根据教育部网站的数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8年,我国的高考录取率从58.9%上升到81.1%,录取人数从221万上升到了791万。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却没有同比例增加,自然就会造成供需失衡。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供需失衡现象:一方面,大学生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找工作越来越难;另一方面,有很多企业面临着招不到优秀人才的难题。一些大学扩招以后,对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没有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导致专业学习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还有高校为了吸引学生,不顾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设置一些所谓热门专业,导致学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毕业之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一般来说,企业因为竞争压力,本来就对招收应届毕业生或者培养新人的意向不强,更希望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由于一些学校的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学生缺乏实际工作能力,从而出现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同时,大学生就业难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有些大学生缺乏长远的人生规划,对就业缺乏合理认知。大学期间不重视学习,专业知识一知半解,毕业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还有些大学生没有摆正自身位置,对工作挑挑拣拣,不愿意从事基础性的工作,把“钱多事少,离家近,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作为找工作的目标。有的大学生求职时“不问工作问下午茶”“一言不合就离职”,说明他们对就业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要做好“供需平衡”。

        首先,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通过适当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为产业一线输送更多技能人才,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0年、2021年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我国高职分别扩招116.4万人和157.4万人。

        其次,高校必须要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充分了解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以市场需求来指导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力量,保证每位大学生都能学到真正的本领,为用人单位提供高水平的大学生,满足用人单位对于优秀人才的需求。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把就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贯穿大学生的学习生涯。

        再次,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可以从“三个平衡”做起,让每位大学生在就业时都可以做到“供需平衡”。首先,要做到“能力平衡”。也就是说要让自己的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些大学生考上大学以后就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仅努力学好各门专业知识,苦练各项专业技能,而且还考取了各项有含金量的资格证书。这样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理论和实践能力具备,工作能力突出,自然而然会成为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其次,要做到“心理平衡”。一边学习,一边找差距。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对外部环境密切关注。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要放弃努力随波逐流,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最后,要做到“选择平衡”。我国西部地区缺乏大学生劳动者,但是大部分大学生却只愿意选择在东部地区就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未必是明智的选择。有些选择看似“退而求其次”,反而“最明智”。比如有人放弃热门行业的高薪,选择扎根研究岗位;有人放弃优越与舒适的生活条件到西部支教;还有人告别大城市,毅然返乡就业创业……这些大学毕业生选择了共同的方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选择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而不是人才扎堆、竞争激烈的地方。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才是明智的就业选择。

        (作者:刘江宁,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